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团走访多地——

“我要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 叶 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23日   第 05 版)

  图①:在湖南株洲,外媒记者了解清水塘新能源装备产业新城建设情况。
  图②:在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新型智慧安全体验中心,外媒记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安全防护场景。
  赵 戍摄
  图③:外媒记者在湖北武汉黄鹤楼合影留念。
  图④:外媒记者在贵州遵义“茅酒之源”工业遗产景区游览。
  图⑤:在江西新余,外媒记者参观新余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展厅。
  李 玮摄
  图⑥:在江西樟树,外媒记者体验中药制作过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叶 子摄)

  10月20日至27日,2023“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团走访北京、贵州、湖南、江西、湖北多地,来自阿根廷、智利、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匈牙利、亚美尼亚、贝宁、中非共和国等1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记者,零距离感知新时代中国魅力。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媒体记者表示,通过这次走访,亲身感受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他们眼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立体丰满起来。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今后他们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媒体力量。

  

  “这样的桥我第一次见到”

  长虹卧波,飞架湘江之上。10月24日,采访团来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的清水塘大桥。远远望去,红色的弧形桥身在蓝天碧水和两岸绿地的映衬下格外壮观。

  “这座桥于2023年8月28日正式通车,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株洲市民来拍照打卡,已经成了株洲一个新的网红地标。”清水塘大桥总工程师刘小港说,在设计建设清水塘大桥时,中交三航局既考虑了机动车通行,也考虑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将桥梁设计成2层,上面通车、下面走人,这样一来,市民可以悠闲地在桥上散步赏景,体验休闲生活。

  采访团一行从引桥缓缓走上清水塘大桥下层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景观通道,自桥上眺望,清风徐来、水波粼粼,湘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刘小港介绍,大桥道路全长2.85公里,其中桥梁段长度2175米,主跨采用双层钢桁架拱桥结构,上层为双向六车道,下层为景观通道,全桥跨径为408米,位列同类型桥梁中世界第六、中国第三。

  建设这样一座“颜值与实力兼备”的桥梁并不容易,刘小港说,全桥由3000多个杆件吊装拼接而成。在最高处拼接时,需将重约10吨、相当于8辆小汽车重的杆件,吊装至离水面近百米的高空,全桥总计配套64万套高强螺栓,对接精度需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其施工难度可谓“高空绣花”。

  “这样的桥我第一次见到,它的建筑设计是独特的,并且具有创造性。”尼泊尔新闻网杂志编辑西塔拉姆·巴拉尔赞叹不已。他当场就留下刘小港的联系方式,准备日后进一步了解建造背后的故事。

  除了清水塘大桥,采访团还参观了清水塘招商中心、城市公园等,实地感受项目建设前后情况对比,聆听生态修复案例讲解。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整体开发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是国家批复的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看到老工业区转型后的新样貌,采访团成员纷纷竖起大拇指。

  中交集团企业文化部执行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查长苗告诉大家,长期以来,中交集团在大交通和大城市两个领域深耕细作,设计或建设了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个,世界十大斜拉桥中的4座、十大悬索桥中的5座、十大高山峡谷桥中的8座、十大跨海大桥中的7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交集团参与建设了一大批“一带一路”重点工程。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财经新闻副主编文森特·法比安听后很感兴趣,连忙向现场工作人员询问中交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业务布局。他点赞中交集团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努力,并对后续中交集团承建更多印度尼西亚重点项目表示期待。

  “中国的建造水平世界领先”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10年来在共建国家实施了2600多项工程。10月25日,采访团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参访长沙机场T3航站楼项目,亲身感受智慧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等技术在项目实施中的运用。

  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八局等单位联合承建的长沙机场T3航站楼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湖南省最大的单体公共建筑,由大厅和指廊组成,整体呈现出五指廊向心的造型,取意“长沙之星”。该项目机坪规划近机位75个,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

  中建八局长沙机场T3航站楼项目经理李刚介绍,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一直将智慧赋能、数字建造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过程之中,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5G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集成应用等,打造“数字工地”。

  采访团参观了智慧展厅、安全体验中心、观光塔等,并亲身体验了绿色施工、安全管理等细节和措施。近年来,湖南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高地,积极拓展同世界各地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物流联系。长沙机场T3航站楼项目,就是湖南省着力打造的五大国际贸易通道关键节点工程之一。

  在建设现场,采访团看到,“智慧工地”系统正高效运行,全景摄像头自动合成全景监控画面,每日延时拍摄形成项目复盘视频,并通过AI模块自动监测,全天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此外,智能安全帽系统、塔吊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等15项应用,共同打造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项目信息化生态圈。

  “我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建造水平世界领先。”科威特《阿拉伯人报》经理穆尔塔达·塔哈在参观后表示,此前他就听说过中国企业建造的机场等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卓越的工程质量,赢得了口碑。

  《匈牙利民族报》网站执行总编达维德·拉斯洛说:“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我发现,最近1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通过对这个工地的深入了解,我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国有如此优秀的建筑企业和建设者。”

  “屋顶光伏是非常棒的创意”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内容,持续推动提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水平。

  10月26日上午,联合采访团来到江西省新余市,走进国家电投江西公司新余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近距离感受中国能源企业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成效。

  在新余市分宜县行政服务中心“光储充放检”项目现场,一排排充电桩和储能设施整齐布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项目是新余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厂站单元之一,实现了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后台检测等元素聚合,构成“小而美”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

  工作人员介绍,分宜县行政服务中心每年产生的30万千瓦时绿电,由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及附属充电设施全额消纳,每年可节省电费4万余元,外媒记者纷纷为这种绿色节能、环保高效的公共建筑用能新模式点赞。

  阿根廷南方电视台记者安德烈斯·弗洛雷斯说:“我在屋顶上看到了那些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设备,屋顶光伏是非常棒的创意。我对这里的印象非常好,因为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对我们的地球来说至关重要。”

  随后,采访团来到国家电投江西公司分宜电厂双林厂区,高大的冷却塔、遍布屋顶和车棚上的蓝色光伏矩阵,吸引了外媒记者目光。

  “现在大家看到上空排出的可不是污染气体,是干净的水蒸气。”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致力于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电厂,注重机组环保能耗控制,提升安全可靠性。利用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屋顶和厂区内空置地面,电厂安装了8119块570W光伏组件。“厂区空置地+分布式+充电桩+共享储能”的应用场景,年发电量可达到463万千瓦时。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国家电投“雪炭行动”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整合电厂系统末端小微资源,通过智慧系统将相对分散的源网荷储等元素集成聚合,化零为整,有效发挥各类负荷的调节能力,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就近使用,用较低成本满足社会绿色用能需求。

  据了解,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国家电投以清洁能源投资和技术合作为抓手,持续研发先进能源技术,助力共建国家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截至目前,国家电投境外在运装机9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65%,在建装机278万千瓦全部为清洁能源;境外员工2164人,其中属地化员工1717人;境外业务涵盖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西等47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参访,我了解到国家电投是一家拥有光伏发电、风电、核电、水电、煤电、气电、生物质发电等全部发电类型的能源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清洁能源发电企业。”贝宁《民族报》社长科特乔·阿穆苏说,清洁能源在贝宁的生产和使用比例还很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享技术,中非合作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期待中医药走向世界”

  用铡刀将白芍切制成薄薄的饮片,双手捧起一把,轻轻一吹,薄如蝉翼的饮片便如纸屑般散落。10月26日下午,在江西省樟树市,来自非洲西部布基纳法索的《希德瓦亚报》记者纳黛热,在药工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中医药炮制技艺,成功使用铡刀切制的她兴奋不已。这天,采访团参观了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仁和863科技园,亲身体验针灸、熏艾等。

  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当地中药业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现场弥漫着浓浓的中药香味,大家体验、拍照、询问、记录,交流互动场面十分热闹。

  纳黛热对中医药早有耳闻,她说:“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记者,这次能来到‘中国药都’江西樟树实地参观,了解中医的起源、发展,我感到非常充实。”在纳黛热看来,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期待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好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她说。

  安德烈斯·弗洛雷斯说,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中医药应用广泛,很受欢迎。“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此行我看到历史上使用过的制药工具和技艺延续至今,说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得很好。”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此次采访中,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记者们参加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北京,采访团来到中国工艺集团,近距离接触中国著名的特殊金属工艺——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地中海塞浦路斯岛,后来中国能工巧匠汲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养分,使这一技艺在华夏大地绽放异彩。由于其成熟并流行于明景泰年间,主要使用蓝色珐琅釉,故得名“景泰蓝”。经工作人员指导,外媒记者们体验并制作了名为“柿柿如意”的景泰蓝文创手工作品。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接触景泰蓝,有了全新体验。”柬埔寨新鲜新闻网首席执行官助理兼主编皮塞斯·乔表示,景泰蓝曾多次作为国礼亮相中国外交舞台,闪耀着文化交融的绚烂光彩,他很喜欢这种工艺。

  在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采访团参观了中国酒文化城、茅台酒厂制曲和包装车间等,观看了讲述酿酒人故事的大型新媒体空间体验秀《天酿》。来自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每日新闻网的易卜拉欣·马利克说,他学习了中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还了解到近年来茅台致力于推动美酒与美食融合,创新研发冰淇淋、咖啡和巧克力等产品,将更多美味带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消费者。

  在湖北省武汉市,采访团参观了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并来到享有“东方茶港”之誉的武汉汉口,考察巴公房子、汉口华俄道胜银行旧址等“万里茶道”旅游线路上的地标建筑。

  “武汉在历史建筑修缮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很棒,既让老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又对其重新赋予商业活力和历史意义,让‘万里茶道’焕发了新的生机。”西塔拉姆·巴拉尔说。

  亚美尼亚NEWS.am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阿纳希特·萨尔基相表示:“这次的采访活动让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认知,我还感受到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我要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