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1月0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笛音悠远,诉说昆曲之美

颜诗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北戏2001级昆曲班合影。
  受访者供图

  丁文轩在舞台上。

  近日,北方昆曲剧院(以下简称“北昆”)经典剧目《风筝误》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跨越百年时空,那只命运的风筝又一次飞回到昆曲的舞台上。现场,柔曼婉转的唱段配合着曲笛、三弦等乐器的伴奏浑然天成。特别是在演员的清唱中,笛声一起,韵味更显悠长。这场演出的司笛(主要演奏曲笛的人员)由北昆优秀笛师丁文轩担任,他在昆曲艺术之路上已经走过22年,作为曲笛传承人,他二十年如一日,用行动传承传播昆曲艺术。

  接触昆曲爱上昆曲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居于榜首。同年,北昆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设立了昆曲代培班,从全国各地招考了31名学员。13岁的丁文轩就是其中一员,主攻昆曲舞台上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曲笛。

  “我接触昆曲与昆曲申遗成功同一年,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丁文轩说。

  曲笛不仅有其本身的演奏技法,更重要的是与昆曲演唱者相互配合,为其衬托增色。在北戏学习期间,昆曲名笛师、作曲家徐达君和王大元对丁文轩进行一对一教学,不仅悉心传授演奏技法,更要求他唱熟每一段唱腔,熟知昆曲各个家门唱腔的特点和艺术处理,这样在演出时才能达到不依赖谱子提示,真正托着演员、随着演员、协助演员的最佳伴奏效果。

  在老先生们的口传心授下,丁文轩进入昆曲艺术精致、严谨的学术世界,也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面对繁重的学习、艰苦的练习和有限的收入,当年的同学很大一部分已经改行,而丁文轩始终坚守。20多年来他的努力逐渐得到认可,成为剧院好几部大戏、全本戏的主笛,名字在昆曲界传开。

  在海内外弘扬昆曲

  2007年,20岁的丁文轩随北昆赴日本横滨关内大剧场,参与演出北昆“亮家底”的全本《白蛇传》。

  “那次演出让我看到了外国人对昆曲发自内心的欣赏和钦佩,进一步激发了我传播昆曲艺术的热情。”丁文轩说。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丁文轩被选派前往冬奥会“中国之家”展演昆曲《牡丹亭》选段。作为主笛,他的精湛技艺赢得了在场观众击节叫好。同年,丁文轩随北昆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演《牡丹亭》。2021年“一带一路”长城民间文化艺术节上,丁文轩与几位昆曲演员亮相国际民间艺术嘉年华,为中外嘉宾献上了精彩演出。

  这些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昆曲艺术“热”了起来,演出常常一票难求。为了培养新的观众,满足青少年了解昆曲、学习昆曲的需求,北昆通过“高雅艺术进高校”“高参小”等项目,走进大中小学。只要条件允许,丁文轩每次都积极参与。他还受聘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为学生讲授昆曲课程,带领学生系统学习昆曲曲牌,在中西方古典乐曲的对比中,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创新传播古老艺术

  丰富剧目,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吸引年轻观众,是新一代昆曲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丁文轩看来,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适合昆曲艺术演绎的传统题材等待挖掘和恢复。他十分重视昆曲艺术的跨界创作和传播。近年来,他发挥自己在作曲、策划、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参与了多部剧目的主创和制作。如担任大型音乐剧《屈原》的执行制作人、话剧《晏殊上人》的制作人,甚至还跨界主演了话剧《拾荒者》。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艺术团体和演员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传播戏曲艺术。昆曲与音乐、话剧、影视等不同艺术的跨界融合也不断出现。通过这些新媒介和新形式,观众获得了新的体验,对昆曲艺术产生了兴趣,并最终走进剧场。这是现在不少年轻受众接触昆曲的一条路径。

  “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我们都要考虑到年轻观众的体验和感受。以传统和经典为依托,加入这个时代的其他艺术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昆曲艺术与现代观众的距离。”丁文轩说。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坚守昆曲园地,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传播吹奏美妙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