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0月07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民生新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0月07日   第 06 版)

  张斌(右一)在调解村民纠纷。
  张恩搠摄

  事件

  民警进社区(村)任职——

  矛盾化解有了“助推器”

  郭  帅

  “今天必须把大棚还给我,要不然你等着瞧!”

  “欠我的钱没还完呢,想要大棚,没门!”

  这剑拔弩张的一幕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王应基村,村民老刘因借款和蔬菜大棚使用权问题与邻居老耿发生纠纷,两家人手持农具对峙,互不相让。

  得到消息,张斌立即赶到现场。张斌是包头市公安局兴胜镇派出所民警,今年1月被任命为王应基村党支部副书记。

  “大家先不要吵,有什么问题先和我说。”

  张斌先把两家人拉开,安抚情绪。经过询问,张斌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绝不能让这几间蔬菜大棚困扰村民的生活”。

  用近两周时间,张斌跑遍了青山法院驻镇法庭、兴胜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镇平安办、村委会等部门,拉着职能部门、专业律师先后20余次对双方进行调解,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现在有个烦心事,都愿意找咱民警副书记,矛盾在村里就可以解决!”村主任李军感慨地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警进社区(村)“两委”班子成为各地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推动矛盾就地化解、问题就近解决的常态化实践。

  拿青山区来说,区委组织部联合包头市公安局党委实施社区(村)党员民警进社区(村)“两委”,将70名党员民警增补进社区(村)“两委”班子,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建起“小纽带”,联通“大治理”。截至目前,青山区“民警副书记”队伍共排查化解矛盾2640余个,协调解决实际问题3700余个,包括邻里纠纷、婚恋家庭纠纷、物权纠纷、合同纠纷等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难点、痛点。

  

  点评

  把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

  康  朴

  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却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命题。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如果困扰老百姓心绪的小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可能演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大矛盾。但基层治理,涉及利益复杂,群众诉求多种多样,而社区(村)干部能调动的资源有限,作为“局内人”,他们的调解有时也得不到矛盾双方充分信任,在有些事上难免力不从心。

  民警进社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破局思路。“有困难,找民警”,这是我们打小就有的一种安全感。如今,党员民警进社区(村)担任副书记,从“下社区”转变为“在社区”“知社区”“融社区”,以双重身份参与社区(村)治理,“副书记”的身份让民警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民警”身份又方便统筹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这样一来,把这种安全感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做到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让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

  上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治理思路。60年来,“枫桥经验”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民警进社区(村)任职,就是这一基层治理经验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的时代创新。

  从“片儿警”到“副书记”,不仅仅是身份和职务的增加,也是基层党建工作向社区(村)、向基层群众的进一步延伸,更是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基层治理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