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27日   第 10 版)

  观众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区的互动屏幕上体验沉浸式参观的乐趣。
  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第一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几位学生作为首批观众进馆参观,他们有着怎样的感受?

  

  与历史展开对话

  张津阳

  中国考古博物馆近日开馆,我有幸作为首批观众之一进馆参观。作为历史学院的学子,中国考古博物馆就是我们的生动课堂,从“文明起源”到“宅兹中国”,从“大国一统”到“和融万方”,再到“民族觉醒”,老师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在这里一幕幕呈现,凝结几代考古人心血的考古成果在这里一一亮相。

  今年暑假,我参与了考古队的实习,体验了在39摄氏度高温的考古工地拿着手铲“刮面”“找边”,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如今,当我近距离看到在博物馆陈列着的绿松石龙形器、象牙杯、邓仲牺尊等数千件文物,对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奉献有了更深的体会。

  鉴古知今,期待更多人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与历史展开一场深入的对话。

  

  沉浸式体验文物之美(见图)

  丁小玉

  很荣幸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走进展馆,在众多珍贵文物古籍的展陈中踏上溯史之旅。初进博物馆,脚下是中华民族连续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头顶是深邃幽远的浩瀚星空,与这片大地一同见证岁月流转。

  博物馆是我们的第二课堂,而中国考古博物馆则为我们的思考与学习提供了接触细腻历史细节的机会。

  这次观展还为我带来了特别的沉浸式体验。考古博物馆运用新技术,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比如“文明起源”专题展中古人生活场景的交互式动画,绿松石龙形器展陈处视觉效果与听觉体验的结合,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文物细节的全息投影……历史在岁月中穿梭,留下的影像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走近珍贵文献和古籍

  赵文静

  期盼已久,终于迎来了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的这一天。

  站在馆内的序厅,脚下是“历史大道”。目光流转,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召唤,看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展厅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等5个专题。透过一个个玻璃展柜,我们看先民们使用的石器、陶器,看铜方鼎、邓仲牺尊,见过了铜镜,欣赏过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走近珍贵的文献和古籍,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

  短短半天,我通过这些文物,对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有了一些了解;对在展览中关于10余位学术大师的学术贡献与成就介绍印象深刻;对展览的特点——沉浸式体验有了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