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回到家乡
写下名篇《山乡巨变》
“欢迎来到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展馆。因为小说《山乡巨变》,因为作家周立波,我们有缘在清溪村相遇。”一座乡村展馆的介绍文字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头。
清溪村位于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著名作家周立波在这里出生。1955年,周立波响应党的号召,将全家从北京迁回益阳安家落户。他与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将当时崭新、积极、向上的乡村景象记录下来,从而创作出长篇文学作品《山乡巨变》。
在此之前,周立波已完成了上下卷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两部巨著奠定了周立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地位。
现居住在清溪村的周宾兴,是周立波的堂侄。他介绍说,当年周立波住在桃花仑竹山湾,并在两三年内就完成了《山乡巨变》的写作。“那时伯伯拜当地的老农为师,学习农活,和农民交心;白天和大家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就在灯下写文章。”周宾兴说:“小说出版后很受乡亲们欢迎,因为书里写的正是身边的人和事,大家读起来、听起来备感亲切。”
“这部著作激励了当时的整整一代人。”周宾兴说。
清溪村现在还保留着很大一片荷塘。北岸坐落着周立波故居,小青瓦屋顶,土墙围绕,为“三间两搭厢”式三合院。
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周立波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开始,益阳市政府推动清溪村成为呈现近现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代表性纪念地。2008年,周立波故居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来自长沙的游客李浩军带着全家人前来参观。“大作家周立波在当地的知名度比较高。”李浩军说,“周立波故居是益阳的文学之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许多中小学生会在五四青年节或入团、入党仪式等重要时刻来此参观纪念。”
“活化”名人故居
清溪变为“文学村庄”
如今,这座养育出一代名作家的乡村再次热闹起来。当地无论发展农业或者文旅产业,都处处和“周立波”相关——荷塘、山茶树林和梨园有意保留着周立波笔下的场景;周边因地制宜,新出现了书屋、擂茶馆、生态园和农家民宿。益阳市新闻中心莫李丽主任介绍说,以文化产业带动本地发展,清溪村体现了很清晰的乡村振兴思路:依托周立波故居营造“文学村庄”。2022年初,清溪村获得中国作协及相关出版社授权,逐步建立起一批“清溪书屋”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现在,中国作协已将清溪村命名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
在清溪村核心景区,目前已建有立波书屋、刘慈欣书屋等21家“清溪书屋”。书屋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经营中融入文学元素,具有推介作家作品、开展文学交流等功能。村民可以申请改建民房,建立书屋并与清溪文旅公司共同运营。清溪村党支部书记蔡真介绍说,“清溪书屋”在不同地段的月租金可达每平方米6至10元。“如果当地村民担任书屋管理员,每月一般可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立波书屋就位于周立波故居旁,经营负责人卜雪斌也是清溪村村民,周卜两家又是多年邻居。清溪村最初提出建书屋的思路时,卜雪斌便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返乡并申请建立书屋。售书、开读书会、做当地的传统小吃、接待团体参观……他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书屋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卜雪斌常常念及这位“名邻”给村里几代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现在,清溪村原先种地的农民变成了戴斗笠的‘秀才’,过的是花香伴书香的生活,这些都归功于周立波给我们留下的一本书。”
邓旭东是清溪村的一名90后,返乡前只看过《山乡巨变》连环画。回乡创业后,他翻看了周立波的十几部作品。周立波的短篇小说《禾场上》给邓旭东留下的印象极深:村民们扇着扇子,搬着小椅子到禾场上歇凉,聊着生产合作化后的收成,充满对未来的向往。联想到当下清溪村的发展景象,邓旭东将新改造的生态循环农场取名为“禾场上”。
“禾场上”有许多与作家相关的文学元素。周立波的创作风格被称为“茶子花派”,他曾3次捐助家乡的梨园,其笔下也留下描绘家乡景象的名句“一山又一山清香袭人的雪白的茶子花”。“禾场上”也遍植山茶和梨树。花开时节,仿佛置身于周立波的小说画面中。如今,生态农场开发了特色研学线路,凸显生态循环理念。农场饲养山鸡,粪便发酵后用以饲养蚯蚓;蚯蚓又可以投喂给山鸡,蚯蚓粪不需发酵便能作为有机肥料促进茶树生长,山茶树又能产出山茶果和山茶油……订单化生产不仅提升了农场收益,还为周边社区吸引了更多顾客。
依托文学经济
山乡风貌迎来巨变
一进入8月,就临近周立波的诞辰纪念日。此时的清溪村民会格外提到他。清溪村的新发展局面起步于2008年,那一年正逢周立波诞辰100周年。“正是我们拥有著名作家周立波,有他在这里写下的《山乡巨变》,有他在此生活的经历和故事、故居、家训家风,才有了我们清溪村的知名度。有了游客,清溪村才能承载起多元的发展业态,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周立波故居纪念馆馆长曾虎认为,周立波的故事和作品,为清溪村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发展动力。
2023年5月,益阳市推出“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方案,清溪被列入40个试点乡村中。清溪村党支部书记蔡真介绍说,下一步,清溪村的乡村振兴不会只停留在文化层面。为适应文旅需要,村内民宿产业开始品质升级,农家书屋楼上做成了高端民宿。通过集中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智慧农业的思路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清溪村对每块土地都已经实行数字化管理。平时需投入一整天的巡田工作,现在用手机、电脑就可以远程实时监测。
通过引入高科技智慧农业,清溪村开始引入稻、虾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这带动了附近村镇居民就业,长期和季节性务工的人数近2000人。蔡真说,这是清溪村人在“找土地要效益,找土地要生态”。
“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自信水平的提升”
文旅产业带来游客增多,清溪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旭东还兼任着村民委员会委员。“至今我们村已开展66期村民培训。主要内容是教村民如何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二是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简办或者不办,让乡村风俗更为淳朴和谐;三是传播周立波的事迹和他在清溪村留下的故事,让乡村历史更深入人心。”邓旭东介绍说,2023年清溪村开展了多期“伴读清溪”读书分享会,其宗旨是让村民了解立波故事并逐步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清溪村是文化振兴真正的受益者。”邓旭东认为,清溪村发展的特点是抓住了独有的文学要素,以此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相较于以前,现在清溪村发展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村民自信水平的提升,这种自信来源于文化和精神追求。”他说。
由60余年前的《山乡巨变》再到今日新的“山乡巨变”,这就是回到家乡的一代著名作家和“周立波文化现象”讲述的真实故事。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