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岸交流30多年来,农业是起步最早、基础最好、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许多台胞跨过海峡,扎根大陆田间地头,发挥农业技术专长,收获累累硕果。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从智慧温室到都市农庄,他们与当地的大陆同胞一起,共绘乡村振兴蓝图,共建幸福美丽家园。
本报今起推出“台湾新农人扎根大陆”系列报道,深入采访这个独特的群体,记录分享他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播种、耕耘、创新、收获的故事,介绍大陆各地各部门落实落细“农林22条措施”等情况。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台胞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四川大凉山冕宁县宏模镇的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里,一望无际的油橄榄树静静矗立着。风吹过,树林发出阵阵飒飒声,像是欢快的歌唱。
眼前这位68岁的精瘦老人林春福,谈起油橄榄头头是道:“油橄榄种植对气候要求很高,冬天需要3℃以下低温、持续两到三个星期,但不能积雪。全年需要有充足的日照,降雨量不能太多。冕宁的气候刚好符合条件,是国内油橄榄生长的一级适生区。而且,我们采果时间是每年9月份,生产的橄榄油是北半球最早、最新鲜的,抢占了市场销售的先机。”
面对这么专业的介绍,记者不禁脱口问道:“您之前也是从事农业的吧?”
林春福笑了:“来这之前,我在深圳做了十几年的工艺品外销,厂里有12000名员工,跟农业完全不沾边。”
彼时,农业“门外汉”林春福和他高薪聘请的外籍油橄榄专家一起,用大半年时间探访了意大利、西班牙、突尼斯等传统油橄榄种植大国。回国后,他将目光投向云南、甘肃和四川的油橄榄一级种植区,最后选择了大凉山。
凉山冕宁,安宁河由此发源,再从西昌、德昌奔腾而过,最后在攀枝花米易汇入雅砻江。安宁河流域的1万余平方公里,灌溉出美丽丰饶的安宁河谷。这里被视为大凉山自然禀赋最优越、农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2011年,林春福在宏模镇的山坡地种下了第一批600亩油橄榄树。2015年扩种2500亩,2018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已扩大到2.5万亩。12年里,油橄榄树从一株株50厘米的小苗长成高高的大树。园区每年产出150吨橄榄油,远销至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林春福说,橄榄树的好收成,全靠大山滋养。而大陆政府的支持,是他事业成功的最大“靠山”,“大陆政府对农业、林业项目的补助,比台湾力度起码大1倍以上。”
而林书任跟大凉山结缘,是因为他的父亲。
2013年,林书任离开台北,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父亲不给他生活费,“爸爸让我去卖橄榄油,每瓶提成10元。”林书任不想服软,开始每个季度去一次大凉山。
至今,林书任仍难忘第一次到大凉山的场景。道路几乎都是泥土路,坑坑洼洼。驴车、骡车,赶牛的、赶羊的、喂鸭的,一眼望去全是各种动物。在一次次奔赴中,变化悄然而生——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在增加,公路修到了村子里,父亲在当地有了大碗喝酒的新朋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些新闻中的词汇,在他面前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有一次,在村委会门口开小卖部的美兰阿姨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要谢谢你们父子,让我们这些在家的嬢嬢婆婆有了尊严。’”这让林书任大为震撼。他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扎根在大凉山的广阔田野。
从对乡村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到会用“孜莫格尼(吉祥如意)”“卡莎莎(谢谢)”等彝语和村民聊天,林书任逐渐融入当地。行走在村庄中,不时会有村民热情问候。对村民们而言,这对台湾父子已不再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而是带大家致富的好朋友。
四川省台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冕宁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年综合产值超1.3亿元,油橄榄全部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园区已带动周边6800余户农户年增收3倍以上,年用工人数达1500人以上,年用工量达到20多万人次。此外,园区还以油橄榄文化特色为主体,将周边山林、景观综合规划利用,建成集产业园区观光体验、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型”省级森林乡镇,目前年接待人数在2万人次以上。依托园区打造的“油橄榄小镇景区”,于2020年12月接受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
“台湾在乡建、乡创方面有先进经验,我希望能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2021年,林书任多方奔走,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每年培训5000人次,帮助当地人学习油橄榄种植技术,涵盖施肥、管护、修枝、采收等各个环节。他还组织北大校友来大凉山开展公益助学,帮助小朋友们打开眼界,走出大山。未来,林书任还打算开设民宿管家、直播带货等课程,帮更多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大陆的各项发展政策,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能够助力我们每个人梦想成真。”林书任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逐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