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一个只有300多人的社区,在大雨中收留近千名滞留门头沟山区的列车旅客——

落坡岭大救援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11日   第 05 版)

  孟二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旅客们手写的感谢信。
  (受访对象供图)

  孟二梅(右一)正在组织滞留旅客有序安置。
  王海欣摄

  孟二梅(右一)向武警官兵介绍情况。
  王海欣摄

  8月4日下午,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的临时安置点,大雨过后迎来难得的大晴天。

  敲开门,孟二梅站起来跟本报记者握了握手,张开嘴,却没能发出声音。她缓了缓,清清嗓子,才说出一句:“我们坐下说吧。”

  从7月29日到此刻,整整七天时间里,她睡得最多的一天,也不过三小时。51岁的她皮肤有晒伤的痕迹,戴了顶帽子压着蓬乱的头发,但七分裤遮不住小腿上密密麻麻的擦伤。

  孟二梅是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漂亮的山乡社区,带领300多名常住居民过着恬淡的日子。夏天,就带大家除草;冬天,就带大家扫雪;平时,一起养养花、聊聊天。不远处,是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铁路“丰沙线”,火车会在一天里几乎固定的时间经过,发出长长的汽笛声,几十年来天天如此。

  谁也没想过,有一天火车会滞留在这里。

  7月29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其中,丰台至沙城铁路(丰沙线)发生严重水害,在途K396次(乌海西-北京丰台)列车长时间滞留在落坡岭站。列车上,有近1000名旅客,很快便面临了缺食缺水、信号中断、电力中断等种种困境。

  7月31日一早,在党和政府统一指挥下,孟二梅接到了一个任务——落坡岭社区无条件接收K396列车全部旅客,直到他们安全下山。

  “K396上的旅客数量是我们社区的三倍”

  电话铃响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电话中,上级有关负责人要求,无论如何必须保障K396上近千名旅客的生命安全。

  那是7月31日上午10点,电话尚能打通。孟二梅接完电话,立刻和正在社区调度的大台街道办副书记石峰起身,指挥社区干部和居民参与救援。

  “走在路上,我脑子里就开始快速梳理,我有多少房间、库房,我的居民家里能接待多少人,我们还有多少饭,人来了先安排谁?”孟二梅告诉记者,整个落坡岭社区只有夏天这会人多,但也不过150多户、300来人。“K396上的旅客数量是我们社区的三倍。”

  除了人数,还有年龄。孟二梅51岁,是整个社区最年轻的人。另外四位社区干部,年龄分别是57岁、57岁、58岁和58岁。而他们日常服务的居民,以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还有几位90多岁的老人,好几位重病患者。

  来不及考虑太多。孟二梅开始动员居民们做好准备,而动员方式,既不是平日里熟悉的大喇叭,也不是微信群里发个通知,此时的落坡岭断电、断网。她迈开腿,挨家挨户敲门。大家伙听到声音纷纷走出家门,孟二梅这才扯着嗓子开始告诉居民们——“党和政府交给了我们落坡岭人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救援就此开始。

  孟二梅太熟悉走向铁轨的这条路了,几十年来走过无数次,平常只需要10分钟就能到。头天(也就是7月30日)晚上,她还去了一趟,因为K396列车上有3位需要抢救的病人,门头沟区卫健委领导来电,请她领着急救中心的车到了列车附近。

  此刻,孟二梅叫上社区干部,冒雨走到K396列车旁边。大家领着这上千名旅客,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落坡岭社区。

  落坡岭社区始建于1969年,有三处平房和五栋楼房。早在7月29日,所有居民就已经转移到相对安全的楼房。如今,需要额外面对近千人的食宿。

  孟二梅决定先安置孩子们。

  这列K396上有一个研学团,包括54名10到12岁的孩子,她先找了个大房子,把这群孩子妥善安置。“他们家里人该多着急!”

  社区统计后发现,火车上总共有300多个孩子,从两岁到十几岁不等。她动员党员们,先把这些孩子安置到自己家中。然后,才开始考虑大人。

  那天,落坡岭社区能打开的房门都打开了。

  孟二梅给记者看手机里,落坡岭社区有很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党群活动中心、办公室、服务站,平日里所有活动都在这里办。此刻,都变成了应急的住所,地上摆满了行军床、纸板和报纸。甚至,库房都清出来睡了几个人。

  社区居民们开始自发把人往家里领。事后有乘客回忆,“一对老头老太太,收留了我们9个人的吃住,而且他还要去帮助更多人”。像这样的例子,在落坡岭遍地都是。孟二梅掰着指头给记者举例子,举了好半天才说,“每家都住人了,太多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年轻一点的,给他们铺个“纸疙瘩”(硬纸板)在地上,就能凑合一宿;有车的居民家,就把车打开睡俩人。比如孟二梅家里,就横七竖八躺了7个孩子,她家的车上也睡了3个孩子。

  8月1日凌晨3点,终于安顿完所有旅客后,孟二梅才回到家中,发现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了。

  “居民们有什么就给我们端来什么,最后他们也没吃的了”

  “我什么都吃不下,你帮忙买根冰棍吧。”采访过程中,一位社工打来电话,关心孟二梅想吃点什么。此时她声带撕裂,只想吃点冰的东西。

  就在三四天前,孟二梅和全体落坡岭居民,满脑子想的都是,乘客们能吃点什么呢?

  “陈文香、安英义、安春莲、安秀莲……”孟二梅一个个地数着人名。7月31日那天,就是这些热心居民,帮着社区为旅客们做饭。她说,几乎每家都出了人。最终,这一天之内,光熬粥就熬了整整9大桶。“没有大家共同努力,就这几个社区干部,可能吗?”

  老百姓拿出了家里所有的吃的。没水熬粥,大家就徒步上山打水;除了米饭,还有包子、饺子、面条汤、疙瘩汤、面片汤、方便面,家里能煮的东西都煮了;没菜,就拿黄瓜蘸酱,或者拿出家里的咸菜。不管能拿出什么,没有人犹豫丝毫。

  旅客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其实很多居民家里面吃的已经没有了,水都没有,但是大家给我们去摘黄瓜、茄子,拿咸菜”。“居民们有什么就给我们端来什么,最后他们也没吃的了,但武警空投来食品他们也不去领,都让给我们”。“有很多人在照顾孩子们,发了好几轮饭,还专门给孩子们发了饼干和糖”……

  午饭、晚饭、早饭、午饭、晚饭,从乘客们7月31日中午到达落坡岭,到8月1日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离开,是非常具体的五顿饭。落坡岭人说,既然人来了,就绝不能饿着肚子。

  社区专门搭建的老年餐桌,在这个时候也派上了用场。冰箱、冰柜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最终为七八十人解决了餐食问题。“这些吃的都是我们自费买来的,没花公家一分钱。这是我们落坡岭人请大家吃饭。”孟二梅说。

  离开落坡岭时,看到旅客们很多人脚上的鞋子,全是泥和水,走路都很困难。乡亲们二话没说,把家里干净的鞋子拿了出来,尺码只要合适就穿走。

  孟二梅的儿子今年22岁,刚刚大学毕业,最近正好在家。这些天来,一直跟着她忙前忙后,服务大家,把腿都磨破了。她说,眼看着在帮助大家的过程中,儿子也长大了。

  但是小伙子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社区里老年人居多,拿出来的都是不怎么适合走远路的凉鞋、布鞋,而他的旅游鞋、运动鞋多一些。

  “旅客们离开之后,儿子跟我说,‘妈,我一双鞋都没了’。”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跟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

  在落坡岭大救援发生之际,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

  整整两天时间里,外界很难知道这里在发生什么,但这里的干部与群众一起,全身心投入完成着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极端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屹立不倒,用300名老弱病残的力量,让近千人有地方睡觉,没饿着肚子。

  “中国人真是坚强、团结,真的……”孟二梅说,“中国共产党太伟大了,我们是在党中央坚强指挥下完成的这次保障工作。”

  直到8月1日下午,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的救援人员,才沿着铁轨找到了列车,并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取得联系。随后,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40名突击队员经过4个小时徒步到达落坡岭车站,将第一批救援物资送到旅客手中。当晚,500名武警战士携带食品、衣服、药品陆续到达增援。

  8月2日凌晨,第一批旅客在武警官兵陪伴下,开始徒步下山。

  “所有旅客都走之后,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特别光荣,党没有白培养我这么多年。”孟二梅跟本报记者一再感慨,“这些话,我是发自肺腑的。我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

  K396的旅客中,有16位病人,转运这些病人下山尤为困难。孟二梅掰着指头数,最可怜的是那位截肢患者,还有一个需要骨髓移植的小女孩,还有手术切过肾的,还有一位肺栓塞的……几乎全都是重症患者。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太伟大了,说好了一个都不能少,那真的是生扛也要扛下山。”孟二梅说。

  为了送病人们下山,各种办法都想了。孟二梅回忆,有关部门反复协调铁路、陆路甚至直升机。为了运走那位截肢患者,先后两架直升机盘旋在落坡岭上空,但社区空地实在太小了,一直无法降落。

  最后几乎所有条件都不具备,只好决定用最“笨”的方法下山——社区开车把病人往山下运,到了被洪水冲垮的路边,把病人扛下来;洪水那头,用铲车将铲斗伸过来,把病人放进去,移到安全地带,再把病人转到汽车上,继续往山下送。在大雨中,这个看起来极为简陋的方式,救了许多人的命。

  落坡岭人,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深切的关怀。

  社区居民梁同元老人,今年已经87岁,需要长期吸氧。极端降雨之后,当地就停了电,但老人一小时都不能没有氧气供应。为了这一个病人,门头沟区有关部门协调了几位子弟兵,背着4桶各40升的汽油,沿着泥泞的道路一路走来,花了6小时才抵达。在社区,孟二梅协调来一个发电机,靠着这些油,给老人充足了10个氧气袋。

  “为一个老百姓,派四五个人徒步上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跟人民之间的血肉关系。”孟二梅说。

  “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

  8月4日这天中午,孟二梅的电话才重新有了信号。因为这一天她下山了,带着近200名落坡岭社区群众。

  送走所有旅客才一两天,还在带着大伙打扫社区,孟二梅就接到了全新的任务——由于连续降雨导致的安全风险,落坡岭全体居民,需要转移到20多公里外的军庄镇安置点。

  “我脑子里又快速过了一遍,除了前两天陆续下山的之外,现在还剩下108户、198人,这些人我一个都不能少。”孟二梅告诉记者。

  8月4日一大早,孟二梅拖着一夜几乎未睡的身体,又挨家挨户敲上了门。她理解,很多老人不想搬走,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担心家里东西不安全。

  “收拾好了吗?我背着你。”

  “等咱们这没事了,那路一修、电一来,立马把你们接回来。”

  “我跟你说,我负责送、负责接,我只要不死我就带大家回落坡岭。”

  “我必须守着,一个人不走我就得守,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

  ……

  孟二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话,一家家、一户户地传开,最终说动了老人们。但要这么多人下山,需要的不只是意愿,还有很多具体的困难——“这里面几乎全是老弱病残,瘫痪的、截肢的、心脏病的、需要吸氧的,其中7个重症患者,要转运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转运从早上6点多开始,最终,几乎所有人都下了山,押后的孟二梅要一直到中午12︰30才抵达安置点。到了地方,她几近虚脱,躺在床上一个多小时缓了缓。

  几位相熟的社工、居民拎着西瓜、牛奶敲门,一开门,和孟二梅哭着抱在了一起。在熟悉的人面前,这位坚强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终于放声痛哭一场。

  但是那天下午,孟二梅还是坚决要求回到了山上,同留在村里服务保障的人站在一起。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当天晚上,在发给记者的微信中,她拿手机录了一段视频,在尚有积水的村路中,武警战士们依然坚守在这里。地处浅山区的落坡岭,暂时成为了救灾物资的中转站。

  孟二梅的手机有了信号之后,开始陆续接到来自各地手机号发的短信。

  “您好,我们是被困在落坡岭社区的研学团的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安全出去,您电话打不通,和您报个平安!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打了两天电话都没通,通信设施还没修好吗?姐,我们是K396程兆露一家,感谢你们在危难之中帮助了我们,这份恩情没齿难忘。”

  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也在旅客们离开之后,被陆续发现。

  一句话,留在了社区通知的白板上——“感谢落坡岭社区把自己最后一碗饭让给落魄的K396旅客,以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就是你们的家。”

  一封信,留在了皱巴巴的纸上。“当我们受困于火车、又因山洪而被迫转移时,是你们为大家提供倾情的帮助。社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工作人员,将服务站里甚至是家中的食物自愿拿出,免费分发给大家。从办公桌的抽屉、从自家的冰箱,为大家搜罗食物。在通讯俱断时,想方设法为大家联络救援。倾尽一切,帮助大家。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善举,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背影,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内心。我们深深感动、深表感谢……”

  这封信落款,是一个又一个K396旅客的姓名,密密麻麻,写满了整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