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悦读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余光中的英文课(英汉双语版)》:

博雅教育的优秀读本

本报记者 张鹏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04日   第 10 版)

  余光中的一首小诗《乡愁》,令无数华夏儿女为之感动。现代著名诗人的身份外,余光中在散文、评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精深造诣。他曾长期任教于大学外文系,多年讲授英美文学,以英诗与翻译两课最为人称道。上世纪70年代,为提升学生的英文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余光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大学英文读本》,遍搜中外名家名作,辅以简介注释,以期学生获得更好的博雅通识教育。时隔半个世纪,该书以《余光中的英文课》为名,由商务印书馆以英汉双语形式重新出版。

  《余光中的英文课》最大特色是内容全面、选文精到;编选得法,自成一体。该书收录的33篇选文,来自32位作者。全书以本涅特的《经典何以为经典》领衔,作者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文字造诣高超是基本条件。其后两篇,毛姆在《怎样写作才完美》中拈出清晰、简洁、悦耳三要诀;萧伯纳的《戏剧评论家》力主剧评家须独立不群,具备“追求完美艺术的激情”。

  剧评后的两篇选文扩展到电影与绘画。希区柯克以《新铸的语言》形容自己从事的艺术,现身说法,示范如何运用电影语言。毕加索的《艺术宣言》主张绘画是为了“发现”,其本质是“或多或少令人信服的谎言”。第六篇是艾略特的诗论,其《论诗歌》把诗歌的鉴赏分为三阶段,由初期选佳弃劣的享受,到加入知性的组织与鉴赏,再到遇见当代新作能参酌经验加以重新组织。艾略特的诗歌和评论影响深远,这篇选文不仅供读者管窥艾略特的风格与论点,还可作为阅读诗歌的参考。

  该书随后选录的6首英美诗歌,依序从16世纪的莎士比亚,到20世纪的弗罗斯特,分别是莎翁的《乡村之歌》、济慈的十四行诗《久困在都市的人》、惠特曼的《我歌唱自己》和《一堂天文课》、狄金森的《蛇》、弗罗斯特的《雪夜林畔小驻》。余光中使出英诗教授看家本领,对入选诗作用心批注,解说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意义、表面与象征、观察与想象、文体的发展及文学史上的意义,强调用朗读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这些都来自他多年读诗、译诗、教诗的心得,阅读的过程有如跟着诗人上了一堂英诗课。

  第十三篇是全书唯一的短篇小说,契诃夫的《哀歌》。随后4篇中,《琐事》为典型小品文,字字珠玑,平凡中见妙趣;马克·吐温的《回忆母亲》透过一则则小故事,生动呈现19世纪美国女性的真诚、坦率、幽默、悲悯与勇气,令读者如见其人;梭罗以特立独行、离群索居闻名,他的《论忙碌》提醒世人检视人生;霍弗在《人、游戏和创造力》中指出游戏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呼吁以游于艺的心态面对人生。

  第十八到第二十一篇的4位作者,时代、背景与身份各异,主题却都涉及大学生、阅读、教育、知识与学习,洞见频出。第二十二篇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作为全书最短的著名散文,仅260字,是书中极少保留的先前读本常选的文章。此后几篇选文涉及科技与科普,比如爱因斯坦的《宗教与科学》、克拉克的《我们永远无法征服太空》、斯柯尼科夫的《技术与世界政局》等。

  余光中一向关注中西文学、思想与文化,授课时经常引入中西比较的观点。读本最后五篇选文中,前3篇《〈论语〉五十节》《〈庄子〉五节》《史记·李将军列传》介绍中国儒家、道家与史家的代表文本,续以罗素与汤因比的两篇思辨文章。罗素的《中西文明的比较》以跨文化的视野,对比中西文明,说明各自特色与优劣。汤因比写《我为什么不喜欢西方文明》时已75岁,是其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多年后的反思。余光中特别提到,压卷五篇选文的取材和编排,“我自命是‘革命性的’,不免有点沾沾自喜”。

  学者单德兴认为:《余光中的英文课》始于经典的定义与功能,接着重视文字与修辞的作用,经由广泛的艺术引入诗论,继而赏析英美诗作与短篇小说,再进入面貌繁复、具有文学性与启发性的散文,衔之以英文重新阅读中华文学与文化经典,总结于中西文明的比较与批判。细读各篇固然开卷有益,总体观之更见其结构有机,井然有序,前后呼应,“体现出余光中如何透过语文学习达到博雅教育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的英文课》为英汉双语,邀请清华、北大、人大、北外、上外等校英语名师和顶尖学者联袂翻译,读者可以同时领略到两种语言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