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0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区域品牌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品牌论)

康 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03日   第 07 版)

  在重庆大足,五金的历史超过千年,它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伴而生。从开凿石刻所需的铁锤、雕刻刀、斧、刨刀等匠作工具,到战争中离不开的刀、箭、矛、戈等冷兵器,再到日常生活中的菜刀、剪刀、锁具、烟斗等,大足五金产品不断丰富,制作技艺日益精进。

  新中国成立后,五金成为大足特色支柱产业,名声在外,大足一度坐上了国内五金业的“头把交椅”。最辉煌时,各地五金企业纷纷来大足取经,其中一些就来自同样以五金闻名的地区。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大足五金放慢了脚步。论区域声量,被广东阳江、浙江永康等地抢了风头;比品牌知名度,不少消费者只知“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还有开放大潮中涌入的国外高端品牌,而大足的五金品牌,除了当地老百姓,外地人很少叫得上名字。

  今天,大足五金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消费者眼前。复古锻锤花纹、睚眦嘴衔利刃、花色丰富的木制中式刀柄、造型百态的多用刀身……大足多家五金企业各具特色的精美刀具,外观美质感好,好用还不贵,一时间在网上热销。

  五金是个典型的传统行业,整体体量不小但行业集中度低,“玩家”多但规模都偏小,一些区域性品牌出了本地区就“不灵”,大足五金的困境颇具代表性。区域品牌如何走出困境,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大足五金品牌建设的尝试很有启发性。

  改变制造方式是关键。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制造方式也落后。过去,当竞争对手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都已采用机械化作业时,大足一度在用土法淬火。这样的产品不仅效率不高,品质也无从保证。面对本地消费者,或许还有“本土滤镜”的情怀加成,但走出巴山渝水,就只有靠产品说话。

  火舌舔舐着烧红的铁条,火光映在铁匠肌肉虬结的赤膊上,手中铁锤一起一落,火星飞溅,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向四方……手工锻打被保留下来作为技艺展示,但“邓家刀”为代表的大足五金企业已实现从手工小作坊到机械化生产、从散乱污到转向融合锻打工艺的智能化共享工厂,为传统产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也在消费者心里过了“质量关”。

  生产线上的变化源自经营思维的转变。是稳稳当当赚小钱,还是勇闯新天地、开拓新市场?经过沉浮,大足五金产业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不仅是技术工艺上矢志创新,品类规划、包装营销也都焕然一新。通过“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管理,既打响区域品牌,也助力企业品牌发展;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开拓高端五金品牌、厨师专用品牌、外贸品牌、定制品牌、互联网+专用品牌、智能五金品牌、时尚五金品牌、旅游伴手礼品牌等,形成大足五金系列品牌……深挖细分市场需求,让不同消费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让大足五金在消费者心里过了“形象关”。

  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止步于“小富即安”往往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像大足五金这样的地方特色产业还有很多,区域品牌是迈向更广阔的市场还是渐渐湮没无闻,取决于其在市场竞争大潮中能否保持突出重围、锐意进取的勇气和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