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走运城(行天下)

肖克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17日   第 12 版)

  夏日时节,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山西运城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从空中俯瞰,犹如天然“调色盘”。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的古城墙。
  肖克凡摄

  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牌楼。
  肖克凡摄

  运城识字    

  盐是大海对人类的奉献。我自幼生活在傍河近海的地方,便以为唯有海水制卤产盐。后来知晓蜀地有自贡出产井盐,补充了盐的知识。

  后来知晓盐湖出产湖盐,此番来到自古盛产湖盐的地方,这里便是隐身历史深处的山西运城盐池。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交界地带,萌生出早期黄河文明。运城所在的晋南地区是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都城,均地处盐池周边,运城盐池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地质学考察,新生纪初期中条山大面积地层沉陷,形成运城盐池原始湖泊的雏形。经过一系列地壳运动,古代湖泊不断萎缩蒸发沉积,形成狭长封闭的内陆湖泊。运城盐池的诞生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运城盐池历史悠久。史前时期华夏先民在此采盐,盐是祭祀活动的重要贡品,流传千年。俯瞰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素有“千古中条一池雪”的美称。记得当年驾车行驶在盐碱地貌的天津滨海地带,只见滩涂遍野白茫茫,恍惚间感觉置身雪乡,景况令人震撼。这里对运城盐池作“一池雪”赞誉,以此形容古代盐池即景,精妙而传神。

  运城地处黄河以东,因此盐池称为河东盐池,盐池西近解州,于是盐池也称解池。运城盐池,也有古称“盬”。读音“gu”。我在运城盐池学到这个生字,颇有收获感。

  运城地方古称解州。解州是关羽关云长的家乡,这里有关帝庙和关圣祖祠。解州也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故乡,运城建有柳宗元纪念园。于是,我趁机向山西文友请教,解州的解是读作“jie”还是读作“xie”。

  然而,我得到的答案却是读作“hai”。也就是说解州读作“海州”。一说运城盐池远在新生纪前曾经是大海,地壳运动造成地层沉陷,大海退去留下盐湖。再者这里古代曾称海州。这样就有了“hai”的读音,我在运城学到“解州”的正确发音,以后不会误读了。

  游览盐池风光,领略南山景色。我为得知解州的正确读音而喜悦。闲聊间山西文友告诉我,“解州”的“解”还有个读音“gai”,我们通常称“螺丝刀”为“改锥”,其实应当写作“解锥”。解者,解下卸开的意思。因此有了“解锥”这种工具的命名。

  山西果然人文厚土。运城果然古汉语积淀深厚。无论“解州”的正确读音还是“解锥”的正确写法,这对于小说家来说都是莫大收获。于是,我在运城识字的喜悦,溢于言表。返回家乡我逢人便讲“解锥”字义,希望他们跟我同样恍然大悟。果然有朋友询问开车前往运城道路是否便捷。如此说来,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吸引力,确实不小。

  妙不可“盐”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史前时期,族群与族群间由于争盐大动干戈。运城因盐而兴,因盐而名,从而敬奉盐池神。我看到盐池神庙“海光楼”的图片,殿宇巍峨。唐代宗李豫封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敕建盐池神庙名为“海光楼”,我不禁想起天津的海光寺。天津与运城这两座产盐的城市,竟然均以“海光”命名寺庙,不知是否因盐而同缘。

  运城盐池位于运城盆地的盆底,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它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有重要历史地位,也是中国最大的硫酸钠型盐湖。

  既然运城盐池是硫酸钠型盐湖,那么它怎样产出氯化钠食盐呢?

  运城盐池的产盐过程,离不开南风这位“助产士”。当地人称南风为“盐南风”。盛夏季节强烈的南风从中条山方向吹过来,激荡着盐池卤水,不断带走笼罩池面的蒸气,这样促进卤水蒸发,加快盐的结晶速度。

  天日暴晒,自然结晶。白花花的盐露头了。在遥远的古代,来自四面八方的采盐人,手持简陋的捞采工具,迎着中条山方向吹来的强劲南风,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至于“盐南风”何等强劲,只有来到运城的南山地带,现场才能领略它的力道。这里的树木经年受到南风吹击,统统侧身歪向一边,仿佛顺着风的方向躬身行礼,南山这里没有身材笔直的树木。“歪树”成为运城南山的独特景观。

  尽管运城盐池有赖于“盐南风”产盐,可是硫酸钠型盐湖怎样结晶出氯化钠呢?当地流行“热成盐,冷成硝”的说法,足以道出其中奥秘。

  运城盐池的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硫酸钠和硫酸镁。每逢寒冷冬季气温偏低,盐池里发生化学反应,恰好将硫酸钠分离出来,结晶生成芒硝,反而将氯化钠成分储留卤水里。

  盛夏季节气温升高,硫酸钠和硫酸镁反而储留在卤水里,并不结晶成为芒硝,卤水里氯化钠经过日光暴晒,结晶而出,生成食盐。

  就这样,运城盐池在冬夏两季扮演着不同角色,析出不同的结晶物,这是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这更是运城盐池的妙不可“盐”。

  盐池今昔

  清乾隆四十二年,东场盐号出现“滹沱”,所谓滹沱就是形似敞口大碗的卤水池。这卤水池“碗口”极大,直径几丈甚至十几丈,上大下小,深达地下卤水层。这“滹沱”的意外出现,改善了黑河遭淹后卤水来源的困境,使得盐池取卤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时值民国年间,盐池生产出现“老和尚制度”。依次为“老和尚、老伴、二掌锨、三甲曹、四排子、小师傅”,老和尚是最高级别的工头,全面掌管盐场生产和技术事项。老伴则是老和尚的助手,统领下级工头和盐工。二掌锨、三甲曹、四排子属于不同级别的工头,小师傅位列六等,是级别最低的工头。

  运城因管理盐务的“盐运使司”所在,得名运城,创建于元代至正十六年。这座因盐务而兴的历史名城,有“三省都会,万方辐辏”“九曲黄河一明珠”之美誉。如今运城盐池不再产盐,然而“河东池盐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运城产盐的历史完好保存在展馆里,引人重返往昔时光。

  如今,盐池成了这座城市的自然景观。那里,清波荡漾,水鸟飞翔,岸柳翠绿,尽显湖光山色。运城盐池设立核心保护区87平方公里,以打通中条山至盐池的绿色走廊。正在建设中的“五彩盐湖养生福地”,开始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大自然赠予运城的古老盐池,正在悄然焕发它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