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到新华林场看绿色传奇

杨桂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05日   第 12 版)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7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内,樟子松、云杉、沙枣、柠条、梭梭、沙柳……涌起阵阵绿波。苦豆子也顶着似蝶形、或白或淡黄的小花,迎风舞动。林场管护员介绍,苦豆子不仅是耐盐碱、耐旱、能固沙的植物,也是土壤优劣的标志。苦豆子开花证明,新华林场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已经退休的贾克明老人是林场第一代治沙造林职工,如今仍常来这里走走看看,闻着苦豆子花的清香,他的心里甜滋滋的。

  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当年16岁的贾克明第一次走进这里,心里暗暗想:什么时候能让这大沙窝变成金窝窝?一位老羊倌告诉他:等到苦豆子开花的时候,大沙窝就变成金窝窝了。从那时起,贾克明和同事们一道迎着沙尘暴,脚踩黄沙,在大沙窝深处搭起简易帐篷,过起了吃一口烙饼、吞咽满口黄沙的日子。他们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上磨出血泡,嘴唇裂开口子。可是,刚挖好的树坑常常一眨眼就被黄沙填满了,好不容易栽下的树苗被风沙一次次拔起……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他们经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

  1976年,贾克明走遍北京的各大林场,经过反复筛选,带回80余种耐旱、耐盐碱、耐风沙的优质树苗,最后选择小美旱杨和新疆杨在林场大面积推广。在这里植树,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短缺。于是他们动员老婆娃娃一齐上。终于,小美旱杨和新疆杨成功种植。一棵种于1978年仲夏的新疆杨,如今已有20多米高,需双人合抱。放眼林场,新疆杨固守这片土地,撑起了一片绿荫,杨柴、紫穗槐、杨树、柳树、榆树等长成一道道固守北疆的绿色屏障。

  现任场长杜文化是一位皮肤黝黑发亮的蒙古族汉子。2012年,他接过接力棒,带领职工走遍还没有绿化的沙沙峁峁,一茬接着一茬干。

  林场金烁种苗有限公司经理贾玉林是贾克明的儿子,从小就和父母在沙窝里滚爬。在试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紫穗槐期间,他和父亲那代人一样,面临困难毫不退却。如今,贾玉林的儿子贾培也义无反顾地选择在林场工作。

  自1978年起,该林场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先后开展了“三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杜文化常向参观者动情讲述:要用心守护这些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

  新华林场周边,沿路见绿,环村增绿,瘠地添绿,庄稼喷绿。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新画卷正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站在新华林场林荫大道上,我静心聆听林涛和鸟鸣组成的美妙旋律,呼吸着泥土的气息。一群飞鸟划过林梢,冲向蓝天,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活力。这一刻,我读懂了这个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