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抖音“非遗主播沙龙”在陕西广电大剧院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陕西非遗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陕西非遗短视频播放达141亿次,是2017年同类播放量的300多倍。去年5月1日至今年5月1日,陕西非遗直播超24万场,产生超6.5亿次观看;1.9万名陕西非遗主播开播超264万小时。三秦主播正在抖音平台开辟非遗“新舞台”。
线上演出扩大受众面
自幼学习秦腔的张晶琪从2019年开始接触抖音,第一场直播,不善言辞的他“一段接着一段唱,连续唱了30多段戏”,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坚持了几年。目前,张晶琪的直播间平均约2000人同时在线观看,最多时达到了3800人。圈内的朋友向他感慨:“你一场直播的观众,顶得上一群人线下演一星期了。”
随着直播观众数量增长,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观众的一句“秦腔还是太古老了,感觉有些遥远”让张晶琪开始思考:如何借助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陕西传统戏曲?“苦思冥想了很久,我决定尝试‘歌词套曲’,用传统戏曲的唱法来演绎大家熟知的流行音乐。”张晶琪介绍,眉户戏唱法的《忘情水》自上线以来,得到了各年龄层粉丝的喜爱,他也借此向粉丝们普及眉户戏与其他陕西剧种的背景知识。
现在,张晶琪还通过“老戏新唱”的方式,自己写词创作,把发生在身边的事搬上舞台,进一步拉近传统戏曲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同样通过直播扩大了非遗受众面的,还有25岁的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生骆欣颖。她从去年8月底开始直播板胡演奏,如今已经收获2.6万粉丝,最高一次直播场观人数达13.6万,同时在线人数超2000人。“相较于线下演出,线上直播让表演者与观众有了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表演间隙通过弹幕和大家聊聊天、说说话,跟观众的距离更近了。”骆欣颖说。
近年来,秦腔、陕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陕西非遗通过直播、短视频屡屡“出圈”。截至今年5月,抖音平台上1126万条陕西非遗短视频收获用户点赞12亿次,超57万场的陕西非遗直播共创造了3185万小时的用户观看记录。
直播激活传统技艺
西安鼓乐是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演奏乐器众多,曲目丰富,庄重高雅,被称为“唐朝交响乐”,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西安鼓乐也曾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窘迫局面。“我的师父用2年时间免费招收了上百名学生,但最终坚持下来的仅有18人。”在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看来,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只靠“输血”,“鼓乐人要学会自己找出路”。
2022年4月,东仓鼓乐社开始尝试直播。齐兴峰告诉记者,他们挑选了一批符合唐风审美的鼓乐演员参与短视频与直播创作,相关内容传播效果很好,现已收获70多万粉丝,去年作品播放量达4.2亿次,累计将近6000万观众访问过东仓鼓乐社的直播间。
“当非遗技艺与短视频结合,我们发现传统技艺活起来了,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同。还有丹麦观众在看了短视频后,特地到我们的表演现场来体验鼓乐演奏。”齐兴峰说,“我们逐渐增加了短视频和直播中传统乐曲的演出比例,粉丝数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23岁的李雅芝是来自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一位青年演员。她在抖音平台上的戏曲换装、流行音乐加上戏曲身段展示等短视频内容深受欢迎,让很多人得以了解汉调桄桄这一流行于陕南地区的古老剧种。
“全国现在仅有1家剧团还在演出汉调桄桄,还在学汉调桄桄的年轻演员不到60人。看到汉调桄桄的演员、戏迷越来越少,我特别着急。”李雅芝说,当时了解到一些濒危剧种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心想“我们汉调桄桄也可以”,于是从2022年10月开始接触短视频和直播。随着直播场次增多,直播间的粉丝也越来越多。一场直播可以轻松获得数万点赞,最多的一次点赞量超过了7万。非遗内容的年轻化尝试得到了观众认可,李雅芝感到很欣慰。“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达对汉调桄桄的喜爱,我深感传承的责任重大。”她说。
多元收入反哺非遗传承
这些陕西非遗不仅在抖音平台收获大量关注和点赞,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据统计,过去一年,64%的陕西非遗主播获打赏支持,打赏金额同比增长100%,其中,秦腔、陕北民歌、眉户戏、陕北说书等位居获得打赏的陕西非遗项目前列。
“粉丝们说‘打赏就是我们看戏的门票’,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暖心。”李雅芝说,自己用这些收入添置了声卡、投影仪等直播设备,“未来打算借助这些设备进一步提升直播品质,同时拍摄更多具有汉中特色的短视频内容。”
西安古琴断纹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古琴主播蔡伟艺的抖音小店卖出了2万多件商品。他将这些收入全部捐出,供更多学生免费学习古琴。“每次直播,我都会先向观众普及古琴知识再开始演奏,短视频平台使古琴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蔡伟艺说,“希望以后有更多专业运营人员加入进来,助力非遗内容的广泛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认为,“Z世代”的文化消费使地方戏曲、民乐从业者切实获得收入,小众非遗项目由此跨地域打开市场,涌出经济“活水”,激发产业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非遗上都有所体现,非遗+生态、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文旅等“非遗+”的多元打开方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面貌。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之中已拉动万亿元级的市场,下一步,不仅要让小众非遗借直播、短视频走出乡野,更要改善各地从业者的创作、生存环境,让他们的传艺之路更可持续。
“非遗技艺传承的根本在人。观众通过文化消费主动参与非遗的关注与保护;主播不断更新表演形式、升级作品形态回馈观众;直播带货为非遗传承人实现市场增收,如此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代代相传。”冷凇说。
本文配图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