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教观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万劲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9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教育强、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进而到经济强、国家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合作与竞争的焦点向基础前沿前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阐明了创新与发展的一体性。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依靠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从创新的科学内涵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多元价值创造与实现过程,狭义的创新指科技创新,广义的创新指全面创新,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的发展。创新发展是党中央深入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成功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抓住用好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把创新发展摆在新发展理念首位,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联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供给,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多元主体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的进步过程,狭义的发展指经济发展,广义的发展指全面发展,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好统筹“两个大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全面发展的基础制度,保持并增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华民族有着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走出了一条璀璨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新时代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战略支撑。中国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成功走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独特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