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6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纪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12日   第 02 版)

  2023年5月24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考古调查。
  黎多江摄(新华社发)

  图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
  新华社发

  图为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
  新华社发

  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

  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

  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

  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这标志着本次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

  2022年10月23日上午,“深海勇士”号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母船驾驶室里,水声通信系统忽然传来潜航员发自海底的惊呼:“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近7个月后,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发布消息:

  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深海考古队,分3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被布放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成为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

  这项调查令人神往——

  乘坐着载人潜水器,下至常规潜水无法达到的深度调查、记录、研究遗址,提取文物和样品,亲眼目睹如山般堆积的陶瓷器……深海沉船,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会。

  这项调查背后是规范与细致——

  出水文物在哪里清洗、如何运送、谁负责保管,下潜作业时携带哪种型号的相机进行记录较为合适,是否有足够的硬盘进行资料存储与备份,队员们工作日记的格式,甚至出水文物和样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编号……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要认真讨论、最终确定。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我国的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来,大多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工作。

  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三亚成立。2018年4月、2022年8月,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先后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我国水下考古打开了深海之门。

  科技与考古紧密携手

  甲板上,潜水器准备、A架测试、小艇布放、挂缆解缆……“深海勇士”号准备出发,各部门工作环环相扣,如同经过精密设计的齿轮紧紧咬合。

  参加本阶段调查的深海考古队成员约30人,分别来自考古、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大家分为6个组完成调查任务。

  6个组的队员们协同作业,正是科技与考古携手并肩的生动写照。

  他们彼此分享——

  “我们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开展工作,以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为基准,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拼接、影像记录、分类提取文物等。”副领队邓启江给科学家们“科普”考古知识。

  “我们可以采集不同介质附近的沉积物和富集水体样本,开展沉积通量和同位素化学的研究,也可以开展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培养,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评估相关微生物可能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顺介绍着自己的工作计划。

  他们热烈争论——

  考古工作者说:“不要着急提取文物,我们要复原船沉没的历史过程,对文物分布要做比较精准的定位。”

  科学家说:“对海底遗址进行亚米级的定位和厘米级的测绘?这道题‘超纲’了啊!”

  他们并肩“战斗”——

  每次8至9个小时的下潜中,考古工作者集中精力观察、记录、研判,潜航员则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要求开展激光标尺测量、多角度影像采集、操纵机械手提取文物和样品等工作。

  没有先例可循

  14时30分,海天一色、骄阳似火。

  “探索一号”319会议室里,科学例会正在召开。每天的这个时间,队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审看前一个潜次带回的视频资料,讨论下一潜的注意事项。

  “在如此深度的海底、对如此规模的古代沉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项目副领队陈传绪说。这位研究地球物理探测的科学家,也着迷于研究明代航海家郑和。他期待对沉船的调查能有助于解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之谜。

  但是挑战重重。在深达1500米的海底,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工作都会变得无比艰难。

  比如,文物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的一号沉船,在哪个位置提取文物最好?

  如果在文物散落区提取,则会丢失一些能研究沉船沉没过程的历史信息。

  如果在文物核心堆积区提取,“深海勇士”号只能悬停在文物堆积处之上,太远机械手够不着,太近又可能影响文物安全,提取过程万一引起文物堆积的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停地测试、小心地摸索。

  烈日炙烤,所有人都在迎难而上。

  6月2日,“深海勇士”号在二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两根原木;

  6月4日,借助新型柔性机械手,“深海勇士”号在一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青花八仙纹罐、青花麒麟纹盘、白釉盖钵、青釉盖罐等一批文物;

  6月8日,经过前期多次努力,长基线信标全部布放入水并在夜间完成标定,准备启用;

  ……

  漂航海上的“探索一号”,见证着挫折与焦虑、汗水与希望。这艘船从诞生第一天起,便以探索者为荣。

  一个新的起点

  曾几何时,先民们在同一片星光下扬帆远航,书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那些跨越山海的壮举,早已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在20多天的第一阶段调查中,深海考古队完成一系列工作——

  对一号、二号沉船进行了大范围的水下搜索和调查,200多件文物被安全提取。文物工作者将对它们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完成一号、二号沉船核心堆积区的三维激光扫描和摄影拼接;

  开展潜载抽沙、吹沙实验,长基线定位、柔性机械手等“黑科技”应用于深海考古;

  深海考古水面日志、深海考古下潜科学报告、出水文物登记表……深海考古工作规范逐步建立。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船体的状况,下一阶段要请研究船体的专家加入深海考古队”“接下来应该对一号沉船进行分区域、分类别的精细化调查”“根据提取文物的大小,可以开发更多型号的柔性机械手”……谈起未来的工作,每个人都有新的想法和思路。

  浪潮翻涌,有多少文明传奇还隐藏在浩瀚深蓝之下。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风雨中探索出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航路?在通往异国他乡的航路上,有着哪些文明交流的动人故事?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海洋篇章里,深海考古事业面对的,还有数不清的历史之谜、数不清的难题挑战。

  (据新华社南海“探索一号”科考船6月11日电  记者施雨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