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刚到美国时,落脚在一个南方小镇,至今难忘的是小镇上一些善良的普通人。
那是一个夏天,早上醒来,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雨声。雨淅淅沥沥地下不停。小城平时干旱,下雨就成涝。积水挡住了我的车,我不得不停下来。不远处的教堂旁边有一个空旷的停车场,我把车子停在那里,然后被教堂的钟声吸引。
走进教堂,前厅有一张长条案,摆着一座四四方方的欧式老钟,一摇一摆,像被雨声催眠了似的,走得更慢更轻了。旁边几叠红红绿绿的纸。条案的另一头,坐着一个女人,穿着南方女人常穿的花布连衣裙,正在打字。
“我可以帮到你什么吗?”她和蔼地问,递过来一个簿册,上面有来客的电话和来访要点。我不好意思说是来躲雨的。我接过她递过来的一支笔,写下了我自己的愿望:“我要学英语”。
就这样,我见到了贝丝,我的第一个英语老师。她体态微胖,大约六七十岁,白皮肤,略施薄粉,穿着南方式样的碎花裙子。她不爱说话,甚至不苟言笑,这使我有点手足无措。
我跟随她走进一间屋子。她肥胖的身子费力地挤进了一张带靠背的小椅子里,我也坐在了另一张椅子上,又站起来,取出我的录音机,并且寻找电插头,我爬到一张矮桌下面,终于找到电插头。贝丝也来帮我,忙了半天,课还没开始,我俩已经折腾出微汗了。
我们彼此相视一笑。看得出来,她比我还紧张。“好吧,我们开始吧。”贝丝说。一切看起来还不错。我万万没有想到,她接下来第二句话竟是:“我教你什么呢?”她说她不是谦虚,她真的不会教学生。她解释说,我并不是老师,我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没上班,也没有教过学生,我只是教会派来的“英语辅导员”。
我愣在了那里,环视一周,我发现这间房间有点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里的房间,所有的桌椅都很矮,原来这是教会的儿童活动室。我随手抽出小书架上的一本图书,封面上有一只小白兔,我递给她说:“你就教我这本书吧!”她感激地看了我一眼,我心里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成了她的“陪练”。等到45分钟后,下课了。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90后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幸运地乘上了能够学习英语的这一班列车,所以他们能把握机会,让自己更具竞争性。而我们这代人,读的是俄语或日语,当时我没计划出国也没想学英语,直到出了国,成了“陪读”,仓促中来不及准备,就一头扎进打工赚钱养家的重压劳动中。语言的先天不足,使我们这些人在出国潮中的竞争力很差。
那时我没有钱读书,又不会英语,只能白天打工,晚上在图书馆读书,因为图书馆里有书有明亮的灯光,更重要的是有空调。我有时读得累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甚至闭馆后被锁在了里面出不来。我一周两次跟着贝丝学英语,学了好几个月,还是什么都不懂。可我不好意思放弃,于是就跟她“泡”,想把她泡走,可她看上去很笃定,似乎不知道我的“谋划”。后来她说,我知道你不会,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我也没办法,我只有把你扔进水里,让你在英语里面游泳。我听了哭笑不得。
她用海水一样湛蓝的眼睛看着我说,你不要怕,大人不如小孩子进步快,就是因为不好意思张口。你要多说多练,而我的作用说白了就是“陪练”。学英语主要靠你自己,就像摔跤运动员,他的教练不一定比他更好,但一定是让他不要倒下的那个人。我听了心里一热,一股暖流涌上来,鼻子酸酸的。她确实是不让我倒下的那个人。
有一次,贝丝突然问我将来有什么打算,我能有什么打算呢?我嘴里动了一动,一个字也没敢说出来。我心里想,我的英语就是幼儿园水平啊。但贝丝很笃定地说,你应该有理想,并去实现它。
又过了几个月,贝丝突然说,我不能再教你了,你知道的,我哪里是什么老师?我的水平已经教不了你了。你应该去读真正的大学。
就这样,一开始我带着忐忑的心情,遇到了一个不会教书的老师,后来她的认真激发了我的认真。她鼓励我有个目标,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上了成人教育班,又上了大学办的英语函授班。我到了纽约,读完了大学,最终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人之所以不断成长,除了努力与积累之外,因缘际会和他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很幸运,在遥远的美国南方小镇,在人生低谷中,身边出现了像贝丝这样纯朴善良的人。
我跟贝丝结缘是在雨天,告别的那天,也在下雨。我们沉默着,静静地喝着饮料,静静地赏雨。窗外庭院深深,草木欣欣向荣。贝丝在我的饮料里加了冰块和一球冰淇淋。她不喝饮料,只在白水里加了冰块和一片绿柠檬。冰块在水里发出快乐的滋滋声,与屋檐掉下的雨滴声融为一体。小雨隐隐约约地飘落,绵绵密密,微细至无声,有一种看似无形的力量。贝丝的性格就如水一样静默醇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为至善至柔,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微则无声,巨则汹涌。
忽然,一阵大雨骤降,好似哗啦一声,向着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