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援引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警告称,全球气温可能在未来5年内飙至历史新高,并可能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升温阈值。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分析认为,未来几个月预计会再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将与人为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上升一起将全球气温推向未知的高度,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灾害频发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不时出现。今年2月,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强寒潮天气,多地刷新气温历史最低纪录,约2500万人处于风寒警报之中。进入4月,极端高温席卷东南亚、地中海和北美洲西海岸等地区,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接连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
洪涝、干旱、飓风、野火等气候灾害变得更加频繁。今年2月前后,新西兰北岛相继遭遇强降雨和毁灭性飓风“加布里埃尔”袭击,引发山体滑坡和山洪灾害。智利受高温热浪影响,面临严重的野火威胁,大火烧毁数十万公顷的土地,烧毁面积是往年的两倍。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继2月遭遇70年来最大旱灾后,5月连降暴雨,近两个星期的降雨量等同于正常年份7个月的降雨量总和,河流纷纷决堤,洪水淹没城镇。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主要负责人卡洛·布翁滕波称,气候模型表明,北半球今年夏末将出现厄尔尼诺天气条件,且有可能在今年底发展成强厄尔尼诺现象。
全球变暖是主因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贾卫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极端天气频发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从长期看,地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由地球所处的大生态期决定的;但从短期看,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大规模森林砍伐使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费不断增加,海洋和陆地生物圈不能完全吸收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2年已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高超超指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涡等天气系统越发不稳定,加剧了极端天气的发生。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造成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咸潮入侵、生态系统突变、旱涝灾害增加、极端天气频繁等自然灾害,也会对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贾卫列说。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导致全球变暖达到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强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曾导致2016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亟需国际合作应对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年际至十年际气候最近通报(2023—2027)》报告预计,2023—2027年间,每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将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1至1.8摄氏度。未来5年,有98%的可能性打破2016年创下的气温纪录。
法新社援引英国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称,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9摄氏度,到2050年,65个最脆弱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下降20%,到2100年下降64%。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2030年至2050年,气候变化将带来疟疾、痢疾、热应激和营养不良,导致全球每年25万人死亡。此外,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使农业生产受到破坏性影响,全球更多人口将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
“应对全球性气候危机,世界各国唯有加强合作,才能为人类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贾卫列表示,当前,国际社会亟需建立多方协商平台,就气候问题充分磋商、协调立场。世界各国应秉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重视气候科学,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不断完善全球碳定价机制,加快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普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