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到202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迎来了“而立之年”。30年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创作、市场等方面均取得快速发展,大学生电影节亦保持着对国产电影的持续关注,支持和见证着中国从电影大国一步步迈向电影强国,从立足本土、吸收外来,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观影习惯在变,但大学生对电影的热爱却从未衰退。
大学生电影节作为聚合青年力量、反映大学生独特品位的重要平台,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教育资源与文化底蕴,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为特色,陪伴了一代代大学生影迷、青年电影人和青年评论家的成长;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培育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群体的家国情怀与价值导向。
三十而立,向光而行。大学生电影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与青春同路人。
中国电影与青年观众双向奔赴
30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师生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电影节。从创办之初,大学生电影节便兼具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致力于打造青年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评奖、展映、学术研讨等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电影的运作机制,更深切地感受中国电影的发展脉动。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学术理论品牌,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的优势和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每年举办大量的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大师班等活动,围绕中国电影的发展脉动、前沿话题展开学术争鸣、思想交锋,不仅提升了广大青年学子对电影的审美水平和批判精神,亦对电影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来,大学生电影节累计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的200多所高校,展映近900部国产影片,展映场次近3万场;举办近200场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发表近20部调查报告、500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和评论文章。通过电影节所设立的艺术创新特别奖、处女作奖、最佳观赏效果奖等具有前瞻性的奖项评选以及大学生原创作品推选系列活动,为电影业界推荐和输送了大量的青年电影人才。例如在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佳处女作奖的霍建起、陆川、万玛才旦、吴京、陈思诚、陈宇、马俪文、谢东燊、董润年等,后来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中很多人是在大学生电影节的舞台上拿到了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奖项。
在培育大学生方面,近2000位影视专业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电影节运营工作,4万多部学生原创影像作品参与过推选,360万学生参加过大学生电影节活动。很多当年参加电影节的学生,如今或成长为业界知名导演、编剧,或成为高校影视专业教师,或进入相关部门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30年来,大学生电影节持续为行业、学界输送人才,也时刻向中国电影行业传达青年声音,反映大学生的独特品位。它兼具培养电影创作者和培育电影观众的两个面向,发展了电影行业和电影市场的后备军,促进了专业电影人与青年电影观众的双向奔赴。
电影美育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曾是大学生观众接触电影的重要通道,然而随着媒介的发展,如今大学生们接触电影的渠道已变得多元化。对于始终聚焦中国电影发展命题的大学生电影节来说,也一直思考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怎样进一步发动青年、培养青年、引领青年,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电影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回归生活、回归人民,始终是电影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我们意识到大学生电影节需要走出大学校园,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发挥价值。
第28届大学生电影节推出了“电影下乡”行动,电影专业的年轻老师和学生们乘着电影大篷车进入乡间,把电影送到贫困地区、田间地头的中小学生眼前。在贵州遵义苟坝村的红军小学给当地的学生放映《建党伟业》时,孩子们看得非常入迷,校长说“上课都没这么安静,特别好”。那一刻,我们深深意识到了电影美育的力量。
从2021年开始,大学生电影节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南国(珠海)电影周”。今年电影周的启动仪式在珠海的地标性建筑“日月贝”珠海大剧院举行。3年来,“南国(珠海)电影周”通过举办影视学术与文化产业系列活动,例如“数字赋能影视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青春之歌”主题露天影展、城市影院惠民展映等,吸引珠海众多高校学子和市民前来参与,深度融入珠海的文化建设,成为“共建人文湾区”的靓丽名片。
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又发起了“名导·名城·明日之星”青年影像挑战计划,征集招募青年创作团队,围绕各地文化资源、文化空间进行影像创作,打造具有青年文化特点的电影节子品牌。挑战计划首站落户北京东城区,将用镜头展示首都核心区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成果,希望将青年力量注入北京文化建设事业,将光影魅力带入大街小巷。
近些年来,大学生电影节把电影美育从城市带入乡村、又从乡村回归城市,还走进了社区。借助电影这一促进交流、激发碰撞,连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电影节也逐渐从当年的校园文化活动蜕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文化事件。
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实。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传播平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映照。新时代,电影更需要发挥浸润心灵、培根铸魂的力量。站在30周年的节点上再出发,大学生电影节将继续作为青年与中国电影间的桥梁,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作者系第30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