浥园适合下一场秋雨,淅淅沥沥,轻轻悄悄。漫步园中,园名中湿润之意的“浥”字,会让你与王维和他湿淋淋的诗句撞个满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浥园中没有客舍,只有楼台亭榭,小桥曲径,但少不了“柳色新”。水边亭旁,万千丝绦就是一道道垂帘,遮不住帘外的漫漫秋气。
浥园静静地藏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大山湾里,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水相融,花草葳蕤。偌大的浥园里摆放有两万多尊奇石,姿态各异,巧夺天工。随处可见的黑松、紫玉兰,日本茶梅、台湾真柏依石而生,相映成趣,使这方藏身黔北的园林游人如织。我们要顺着一条青石满铺的小路朝前走去,才算真正贴近了浥园。一洼碧水之侧,生长着一棵苍苍古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树下放着几把木质椅子,没有上漆,素色可亲,方便游人乘凉遮雨。抬头望去,只见古树的“腰”部,赫然横出一枝斜斜地伸向水面,细碎而密匝的树叶拒绝了秋雨的渗漏。湖边的一位钓客,独享着这把巨伞悠然垂钓。我们轻悄悄地绕过他的身后,沿着石板小路,往浥园深处走去。
不规则的青石板小路,活脱脱像郑板桥醉酒后的一幅佯狂之作,任性恣意而个性十足。小路在浥园的一个拐角处悄然隐去,一座临水楼台蓦然出现,翘角飞檐,青瓦覆盖,一排排瓦沟,一道道瓦垄,如起伏有韵的麦浪,在一派烟雨中铺陈开去。檐角上面,星星点点的苔藓在秋雨滋润下绿意喜人,给亭子添了几许生动。雨顺着瓦当滴落下来,急时如线,缓时如珠,落在残荷上滴嗒滴嗒,如玑坠盘。湖面升起袅袅水雾,微风吹来,水雾轻曼而起,挂在亭子的檐角上飘飘荡荡。水中成群的锦鲤,习惯了游人投食,觉察到水面人影晃动便争着游来,“哗哗哗”地搅皱了一湖澹澹秋水。兴起的水波以最慢的节奏朝着岸边荡去,芦苇开始随波摇晃,早想登场的芦花顺势离枝起舞,把白色的绒球交给湖面,交给秋雨。漾动的苇丛中,突地窜出几只褐色的水鸟,贴水起飞划出一道道水痕,还没等人看清,又躲进了另一片芦苇丛中。与秋雨一起袭来的,还有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置身浥园,蓦然间觉得自己已变成了一根芦苇。
浥园已交给了一场秋雨,不急不缓,像一个秋天里欲说还休的缠绵故事。这种淅沥小雨就不用带伞了,我们与小雨同行,惬意地穿过曲廊,走过小桥。在浥园,奇石是主角,独个的,连体的,高耸的,玲珑的,秀如纤云重重叠叠,巧似走禽天趣可掬。园中的奇石不空不透,憨拙厚实,皆在本地采集而获。园中一尊三丈多高的石门是浥园的镇园之宝,拙厚天成,令人叹绝。秋雨给石门增添了几许湿润,用手摸去滑滑的,我相信这是石门不会轻易示人的灵性,在绵绵秋雨中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穿过石门,依旧是一段曲曲的石板路,尽头处起伏如波的围墙,随弯就弯,顺山而上,白墙青瓦,花窗镶嵌。丛丛芭蕉宽大夸张的叶片,遮去了一段白墙,雨水落在蕉叶上清脆声声。凤尾竹依墙而生,雨水顺着叶尖滑落,一滴追着一滴。围墙尽头,一棵落尽叶子的柿树,擎起一树红红的柿子,如灯笼盏盏在不远处“亮”着,时时给山里的鸟儿照着觅食的路。秋雨中,能做一只小鸟从浥园飞过都是幸福的。
秋雨渐渐大了些,石板小路上绽开水花朵朵。我们急急地奔向一座别致的小木屋,躲雨檐下时,抬头瞥见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书有“小楼昨夜听秋雨”的匾牌,字体古朴,雨意潇潇,这正是听雨的好去处。走进小屋,室内窗明几净,一架古琴摆放其间,靠墙的书架上满是诗书。一个绿釉双耳束颈花瓶里,斜插着一枝开得恰到好处的丹桂,放在临窗的地方。正中一张条形的栗色茶几上,红茶一壶刚刚泡上,飘漫的热气,正好的汤色,与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雨声,一起凝望秋雨喂养的浥园。
透过小木屋的落地窗,风景尽现眼前。窗前的一根紫藤尽情舒展着,几丛菊花开得十分自信,流淌满园的从容和恬淡让我隐隐心动,一些美妙的思绪,随着浮动的氤氲轻轻漫来。雨疏风轻,窸窸窣窣,就像一阵湿漉漉耳语,酥软而富有情趣,浥园听得懂,我也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