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29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幸福的迁居

刘江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29日   第 07 版)

  1

  时令已至雨水,数日前下的一场雪在城市里已完全消融,却在河北省阜平县的山梁上、道路旁东鳞西爪银光闪耀。空气清新中透着凛冽,手机上显示的温度比市里要低两度。

  在阜东新区的安居家园16号楼,我们找到了李凤云的家。她正在做插花手工。客厅兼作工作间,靠阳台的一角堆放着几只化肥袋子,敞着口,露出插花的零件,茶几上有许多零散的塑料花片、枝条。李凤云当场给我们从头演示一遍,就像小孩拼图一样,只见她手指灵巧地插、拼、凑,不一会儿完整的一束花就灿然绽放了。

  李凤云五十出头,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脸上一副恬淡的表情。她是2019年底由北果园镇细沟村搬到这里的,至今已有3年多了。她有3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智障,她家属于脱贫户。按照阜平县制定的政策,每个搬迁户至少安排一人稳定就业,县手工业办为李凤云提供了插花的活儿。插花虽然挣钱不多,但工序简单,稍加培训就能学会,而且居家就有活儿干,还能照顾残疾女儿,李凤云也挺知足的。

  按照阜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政策,李凤云一家5口人分到了这套125平方米的楼房。阜东新区距县城7公里,周边有医院、学校、幼儿园、商店,还有服饰、箱包、皮具、养殖等众多公司和产业园区,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不再以种地为生的李凤云,由此完成了由农民到社区居民的华丽转身。

  我问李凤云,山里老家跟这儿比,哪儿好?李凤云淡淡笑着说,当然是这儿好。干净,暖和,啥都方便。我问,当初愿意搬家吗?李凤云实话实说,不愿意。我有些惊讶,说,这儿条件这么好,能免费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咋还不愿意?李凤云声音略低沉了些,穷家难舍呗,不是有句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嘛,祖祖辈辈都在那儿,有了感情呗,让搬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心里怪不是滋味。再说,那会儿也发愁,不种地了,吃的穿的用的都得花钱,这钱咋挣啊。

  我说,现在呢,还愁不?李凤云笑了,爽朗地说,现在不愁了。搬过来才知道好。老伴去定州打工,闺女办了低保,政府帮助我在家里做手工,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做完活有专人上门收。老家的地办了土地流转,一年每亩补贴1000块,家里吃穿用度也花不了多少钱,够用。这日子比以前强太多了。我说,你还想老家吗?李凤云说,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已习惯了这儿的生活,都一年多没回老家了。

  正聊着,李凤云的女儿从卧室跑出来,见有客,很兴奋。这孩子虽然智力不健全,却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一进门就注意到,墙壁上贴着一张阜平特教学校颁发给她的奖状,表扬她“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对于这样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政府有最低保障,家里有妈妈边做工边照料,她无疑是幸运的。

  2

  与李凤云同住在安居家园的齐改,来自于王林口镇五丈湾村,也是脱贫户。

  进到门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面墙壁上贴着两幅印制的彩色画报,上面是她读小学二年级儿子的照片,一张主图是笑眯眯的半身照,另一张是小家伙正埋头吃饭,守着自助餐不锈钢盘子上面的大米饭和3个菜,正吃得津津有味。画报下端有两行字:“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费,免课本费,每学年补助非寄宿生生活费500元。享受每天4元的营养餐。旁边贴着《阜平县教育和体育局致享受义教资助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落款是“阜平县王林口镇阜东小学”。显然,孩子的事,不管搬到哪里,都是家庭的重心,贴在墙上,放在心上。画报下边桌子上戳着一个硕大的葫芦,葫芦寓意“福禄”,家长对孩子的一番殷殷祈愿尽在其中了。

  齐改30岁,圆圆的脸庞,略胖,爱笑,性格开朗,乐观喜兴。到底是年轻人,把屋里布置得整洁干净,平板电视、空调、音箱、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而且充满了艺术气息。墙上挂着几幅镶在镜框里的画,吸引了我的目光,齐改说这都是她自己做的刺绣,令我不禁啧啧称叹。她身上哪还有一丝农民的影子,完全就是一个城里人嘛,而且还是个爱生活、懂情调的女人。

  她的工作也是手工,每天在家上班,加工制作毛绒玩具,月收入1500元左右。她一天的时间,除了接送孩子上学、照顾一下住在小区里身体不好的老人,就是在机子上忙活。

  我说,你这多好,挣钱顾家两不耽搁。

  她却并不满足,笑着说,是挺好,这日子跟以前真是好得没法比,可我还年轻,老在家里感觉憋得慌,等孩子再大一点,也想出去闯一闯,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不安于现状,追求上进,勇于进取,这或许就是阜平老区人骨子里的精神气质。

  3

  见到南清霞,是在“娜兰松服饰”一个阔大的车间。几十个女工在机器旁忙碌着,机器的轰响仿佛飞溅的瀑布,冲刷着每一寸空间。从筐里的产品可以看出她们是在制作棒球帽,分工协作,流水作业。南清霞负责的工序是帽檐,机台上堆着几只半成品,旁有两个大纸箱,一个放原材料,一个放做完的帽檐。

  南清霞57岁,穿一件紫色方格上衣,下摆印有卡通兔子图案,两只胳膊戴着套袖,头发简单地用橡皮筋揪在脑后,一眼看去就是一个憨厚善良的人。她和李凤云同样来自北果园镇,却住在另一个小区乐居家园。她从老家搬迁过来后,被安排到这家公司上班,计件取酬,月收入少则一千五六,多则两千来块。她老伴也外出打工,几个孩子有打工的,有上学的,生活没有啥负担。南清霞不善言谈,从外表看,她依然还是一副农民的模样,但现如今她不仅把家从农村搬到城里,而且还将劳动的地点从田地变为车间,每月拿薪水,已然是典型的产业工人了。我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哪家出了个工人,是很光荣的事情。我想,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南清霞,当年如果也有一个工人梦,那么如今实现了。阜平人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石头多耕地少,仅有的耕地也沟沟坎坎,零零碎碎,每年黑汗白流打下的粮食仅够糊口,哪里还有额外的收入?南清霞在北果园镇范家沟的老家只有几分地,一家人生活贫困,日子艰难,而易地搬迁当上工人之后,光她一人一年的收入就一两万,这是她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4

  眉清目秀的贾倩倩今年25岁,大学一毕业就入职服务外包基地,那时她的家刚从百余里之外的吴口乡岭东村搬到现在的美居家园半年多,而公司也刚开业不久,姑娘运气实在是好,步步赶趟。从衣着到气质,贾倩倩难掩青春气息,但那种不经意的羞涩又透出农家孩子的质朴。

  这个服务外包基地在阜平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院内,承接电子商务、行业咨询、呼叫语音服务、在线处理等业务,是阜平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公司职员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精明干练的副总小陈也才32岁。他说他是内蒙古人,家安在贵州,一个人在阜平工作。这家公司总部在北京,外地有4个分公司,阜平是其中之一。公司现有职工300余人,包括阜东新区安置点人员74人,其中脱贫户53人。

  贾倩倩家就属于脱贫户。她家共6口人,分有100平方米和50平方米两套房。父亲在相邻的灵寿县石材厂打工。她每天的工作是为天猫、京东一类的电商货品上架,一天要完成85件,月收入三四千元。她边说边在电脑上为我操作演示。我默算了一下,一天按工作8个小时计算,大概五六分钟就得完成一件,而且要细致精准,不能出错,活儿并不算轻松。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熟练运用计算机应是一种基本技能。我也因此长了见识,经常在网络平台网购书籍、货物,而今才知道货架的货品以及种种有关信息都是贾倩倩这样的员工弄上去的。

  5

  李凤云、齐改、南清霞和贾倩倩4人所在的阜东安置区,分成“安居”“乐居”“美居”“怡居”4个家园,共建有67栋楼,安置搬迁群众4094户12730人,是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安置区,共涉及全县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140个自然村。阜平易地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县里推行“两区同建”,在安置区周边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或项目),确保搬迁户有2-3个产业覆盖。当我乘坐小汽车在阜东新区周边奔驶的时候,看到许多工业台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这就是在栽种一棵棵梧桐树啊,不仅会吸引远来的凤凰,也会让本地的鸟儿愉快地栖息。

  离开阜东新区,回首一望,那一栋栋红黄相间的楼房在蓝天下巍然矗立,仿如电影的蒙太奇,在我脑海中与那些低矮、狭窄的土坯石头房交叠映现。房屋的主人,仿佛被使用了法术,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乾坤大挪移,这不啻是一种人间奇迹,令人不可思议。当然没有什么法术,而是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山乡巨变的一个现实缩影。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迁居史,从广东客家,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从走西口、下南洋再到闯关东,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多是生活所迫,是穷,是无奈。如果守着杨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谁肯离开热土,辗转外迁呢?所以,人们往往赋予迁居以“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凄惨感。从阜平地图上可以看到,村庄地名带“沟”字的太多了,可以想见这些村庄都坐落在山沟沟里,而且土地贫瘠,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故而,易地搬迁是被迫,也是主动出击,是彻底拔掉“穷根”的必然选择。全县建设集中搬迁安置区有39个,安置了5万多人。虽然因乡情乡愁等复杂的感情心理因素缠绕,搬迁并非易事,但好在仍然在县域之内,并未天南海北,而且挪移了的树都结出了甜蜜的果。

  从骆驼湾、顾家台到阜东新区,莫不让我们由衷感到,阜平人已经描绘出一幅幸福美丽的画卷,好日子更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