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侨胞组建曲艺协会——

用相声把中式幽默带向欧洲(侨界关注)

杨 宁 陈思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12日   第 06 版)

  二〇一九年,瞿见(左)、张晓阳(中)、戴梦平(右)在卢森堡首届“国际说唱幽默艺术节”上表演相声《大翻译家》。
  受访者供图

  说、学、逗、唱,口中妙语连珠;折扇、醒木、手绢,表演惟妙惟肖。相声以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喜剧性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如今,侨胞带它漂洋过海,把中式幽默带向欧洲。

  

  热爱相声 巴黎相会

  旅法侨胞张晓阳祖籍天津,生长于北京,家中关于相声、评书的磁带、书籍让中国曲艺在他的生命里扎下了根。来到巴黎,张晓阳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相声的朋友,从自娱自乐式的小剧场演出到票友圈子逐渐扩大,华人相声团体雏形渐显。

  2014年,张晓阳迎来了相声表演和正式创立华人相声协会的“最佳拍档”——瞿见。

  当时,瞿见来到巴黎尚未满一周,是欧洲的新客,但在国内相声舞台,他已崭露头角:本科期间,他创办的相声团体“元庆相声社”运行2年,就让观众坐满了千人剧场;在清华大学读研时,学校的曲艺队和校外的小剧场都见证了他的相声之路。

  初到异乡就发现相声组织,瞿见迫不及待前往张晓阳的剧场。演员在得知瞿见的演出经历后,热情邀请他直接上台“露一手”,只无奈团里一时没有合适的行头。

  然而,瞿见或许早预感在巴黎有演出机会,他立马回到住处,取上行头,在“攒底”的群口相声《八扇屏》中亮相。“这段传统相声框架固定,但贯口可以灵活调整,基本无需事先排练。”过了这把瘾,瞿见在海外与相声再续前缘。

  2017年,在瞿见和张晓阳等成员的共同筹备下,中法曲艺文化协会在法国正式注册成立。协会沿袭相声界传统,依据新成员加入时间,按照《礼记》中的“广博易良”“疏通知远”八个字分科,并赋予它新内涵:广博,是作艺博闻强识;易良,是做人平易善良;疏通,是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知远,是须始终立足当地。

  从此,向法国观众介绍中国曲艺,推动文艺交流成为了成员们的共同目标。协会的核心演出品牌“巴黎相声大会”开启商演仅3个月,可容纳百余名观众的剧场就座无虚席,不得不加座售票。几年来,相声、快板、评书等传统艺术的经典节目,以侨胞旅欧生活为素材的原创新作,形式新颖的相声剧、脱口秀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观众。

  潜心创作 中西合璧

  协会的相声演出不仅在法国叫好又叫座,还通过巡演,走进了欧洲其他国家的26个城市。两年内节目不得重复的规定和200余场演出锻炼,大大提升了演员们的创作实力。

  2019年,首届“国际说唱幽默艺术节”在卢森堡举办,瞿见、张晓阳和法国相声爱好者戴梦平凭借中、法、德、英四语的原创相声作品《大翻译家》一举获得“红狮奖”艺术创新奖。

  “原本我一直找不到《大翻译家》的创作灵感,直到在德国海德堡的大学广场等车时,耳边充斥着各国语言,灵感忽然就来了。”回忆创作经历,瞿见表示,希望针对卢森堡语种多样的特点,让相声在多种语言的交织中推进。

  新作“出炉”后需反复打磨,演员们先在巴黎相声大会的业务场试演,又在正式演出前得到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范军等的指点。

  演出现场,当演员把“上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这两句中文歇后语直接翻译为“très bien”(法语,意为“真好”)时,场下观众起初一愣,短暂回味后又捧腹大笑:同一含义在中文和法语表述中长短对比鲜明,简练的翻译又展示出歇后语“真正的含义只存在于破折号后”的特点。3位演员配合默契,4种语言相得益彰,在现场华人观众占比不高的情况下,来自东方的语言艺术赢得了满堂彩。

  “节目很好,但你以后别再被他欺负了。”演出结束后,卢森堡国务委员会前主席马塞尔·索伯对瞿见的搭档说。这让演员们倍感欣慰:“这说明他完全进入了节目建构的情境。”后来,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撰文评价这次创新使相声在海外“完成了本土化,也许是中国曲艺在海外发展的一条道路。”

  同心同向 海外新家

  从推出针对非汉语母语儿童的曲艺兴趣班,到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开设相声高级研讨课,中法曲艺文化协会开展的相声教学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的30多位固定演、学员。协会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凝聚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情。

  在奥地利巡演时,以温州、青田老华侨为主的观众不熟悉普通话,更难以理解作为相声背景的中国社会新潮,前几次演出均未达到理想效果。瞿见有些失落:“一些华侨把每年仅一天的休假时间用来看我们的演出,使命感让我更想为他们带去欢笑。后来,我突然想到在节目中学说他们的家乡话,这就好比我们看外国人结结巴巴学汉语,场子果然一下就热了。”

  在协会的“熏”相声计划中,成员们通过赏鉴经典相声作品,交流心得并付诸实践,有的零基础成员从实验剧场逐步走向商演舞台,担任压轴演员。协会“元老级”成员于一也感慨万千:“刚开始,我怕观众不笑,创作时只顾塞‘包袱’。和其他成员多次探讨后,我开始重视相声的角色塑造和情节逻辑,希望呈现更经得起推敲的作品。”

  加入协会3年后,于一女儿出生。于一将她带进协会成为“广”字科学员,取艺名为于广菱。小广菱继承了母亲的爱好,从经典绕口令《十八愁》到快板、二人转,不时“吊嗓子”,跟着母亲说两句。

  “相声包罗了各种中国故事。我希望孩子通过学习相声,了解中华历史、懂得欣赏中式幽默。”于一说,“她曾跟我去现场演出,很享受台下的热烈气氛。”

  随着协会成员流动,作为逗哏演员的于一与协会的绝大多数捧哏演员都合作了一番。在与搭档磨合、熟悉彼此语言风格的过程中,成员们走进了彼此的生活,成为交心挚友。

  与中法曲艺文化协会相伴的时光里,成员们有人从高中生变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有人从企业离职,转换了人生赛道;也有人博士毕业,回国任教。但在与故乡万里之遥的巴黎,始终有这样一群胜似亲人的同胞相互扶持,将中国曲艺的种子播撒向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