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童年记忆里,黄河是一条泥糊糊的河。现在,旅游观光公路通到河边,黄河水也清亮不少。”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代表这样向我讲述她眼中的黄河变迁。
母亲河之变,折射出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生态巨变。十年间,中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上升至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成为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土壤、海洋环境质量也有显著改善。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项项任务宣示着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绿色发展”为啥越来越受重视?一位代表说得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环境就是民生。人居环境舒心、城乡风貌宜人,才有真正的高品质生活。全国两会上,不少基层代表提及家乡发展变化时,不仅说到更“富”了,也强调当地变得更“美”了。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一环。
环境也是动能。生态就是触手可及的公共产品,一些来自农村的代表谈到,当地正是靠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绿色,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在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旁听过一个代表团小组会议,代表们聊起如何实现绿色转型,都各有灼见:“煤炭是‘压舱石’,绿色发展不是不要煤,而是怎么高效清洁利用好”“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要‘两条腿走路’,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立足国情有序推进绿色转型,是代表们的共识。
中国发展已从拼速度转向重效益,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将让绿水青山常在,让生态优势永续。
锐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