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1925年,作家朱自清写下回忆散文《背影》,文中父亲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这篇散文入选语文课本后,令人潸然泪下的父爱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2月2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腾讯新闻、谷雨和川观新闻联合出品的人文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第四夜《父与子,肩并肩》开播。从观望背影到并肩同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与作家梁晓声、汪曾祺长子汪朗、主持人张泉灵一道,共话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和各自眼中的父子关系。在梁晓声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存在,时代的原因使他和父亲在几十年里相见甚少,还没来得及有更多相处就天人两隔。“一回想原来对他那么不了解,面对面也还是像看背影。”对汪曾祺、汪朗这对父子来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种另类的父子情令人十分羡慕。在儿子汪朗眼中,父亲汪曾祺不仅从不端着父亲的架子,还乐于成为全家人打趣调侃的对象。汪朗坦言:“给汪曾祺当儿女,还是比较轻松的,没有那么大压力。”
自2月5日元宵节当天首期节目《创造我的故乡》播出以来,《文学馆之夜》已收获4500万次播放量,引发观众浓厚兴趣。系列节目第一季共7期,“第一夜”聊的是故乡,接下来的6期节目主题分别为“亲密关系”“说话之道”“父子之间”“脑机接口”“跑步文化”“长生不老”,作家、艺术家、学者们在节目中相聚,从文学出发,映照开阔的世界与浩瀚的生活。
《文学馆之夜》总监制、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说:“这档节目呈现了一个理想的文化客厅:有趣的灵魂彼此相遇、互相激发,文学话题并不枯燥也不矫情,它连接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观照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名为“文学馆之夜”,中国现代文学馆自然是节目的主角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该馆现有馆藏90余万件,收藏了中国现当代作家无数创造成果,汇聚了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制作方南瓜视业团队在前期录制的过程中,拍摄了许多馆藏珍品——鲁迅《呐喊》的初版本、老舍的手稿、冰心书房陈放的摆件、曹禺生前使用的名章和镇纸等,都通过清晰的影像有机融入节目中。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介绍,节目实现了人、馆、文学的“三位一体”。“录制现场布置了很多文物,由这些文物带出作家,由作家带出文学经典,再通过经典与当下进行对话。在《文学馆之夜》中,人是主角,文学是主角,文学馆也是主角。”她说。
《文学馆之夜》是推动文学破圈传播的又一次尝试。李敬泽感慨,文学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你现在可能不读小说,但是你看待世界的观点、你的语言表达等,都是从文学阅读中熏陶出来的。我们没有理由把文学变成一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