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浙江:让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窦 皓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16日   第 01 版)

  孩子们在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硅谷社区的“合之舍”书房内看书。该书房是银湖街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示范点位。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茶余饭后,外出散步,顺道逛逛周边的图书馆、博物馆;打开手机,点击屏幕,预约一场附近的文化表演;约上三五好友,步行几分钟,到文化场馆里上一场艺术培训课……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迎接品质文化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如何通过文化惠民举措,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面对这几道考题,浙江以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文艺星火赋美”等为依托,多措并举,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让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空间扩容 打造品质文化生活阵地

  立春后的之江大地,春潮涌动,暖意渐浓。在杭州拱墅区,许多市民正在运河桥边散步赏景。

  “脚底的桥下空间,也别有一番洞天呢!”周末,拱墅区桥西社区拱宸桥街道的居民潘素华步行5分钟,来到家门口“桥下空间”艺术场馆里,参观红木工艺品展览。

  潘素华所在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自去年6月开始,进行了全面改造。桥下空间进行精心设计,桥底和引桥两侧从仅有一条逼仄的小道变成了让居民休憩的小广场,与流经桥底的大运河相得益彰,让市民游客遍览匠心魅力。社区还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在此打造了一所“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

  不远处拱宸桥东的荣华戏园里,每逢周末时时传来阵阵掌声。政府提供场地,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的演员正在表演,百转千回的唱腔里,观众听得入神。“别看家门口场地有限,真的利用起来,生活有趣多了。”已经退休的潘素华,说起不断扩充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连连称赞。

  城市之外,乡村中越来越多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同样焕发生机,成为越来越多群众“晚饭后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现在觉得自己也懂点艺术了。”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村民林建光习惯了茶余饭后去村口的龙溪艺术馆逛逛。

  龙溪艺术馆是以当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为灵感,设计打造的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里,布局了展厅、观景台、研学室、咖啡厅等场所,不定期开展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及非遗研学等活动。

  除此之外,林建光闲时也常常来到村里的文化礼堂,特色展厅、礼堂剧院等功能室,是他和不少村民常逛的地方。

  对于文化设施偏少的海岛、山区来说,变化来得更真切:舟山普陀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白沙、东极等9个偏远海岛,渔民画展厅、历史文化博物馆等设施成了居民们经常打卡的场所;地处山区的丽水市景宁县大漈乡,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不仅可以读书看报,公益知识讲堂、非遗体验活动也办了起来……

  当前,浙江正持续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公共文化场馆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去年建成约8000个,2023年,这个数字将继续增加3000个。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将城乡居民的学习、生活、交流、创业等需求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文化聚落’,让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文化获得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李新芳说。

  智慧助力 创新多元数字应用渠道

  “之前早就知道这附近活动丰富,可就是找起来太麻烦。”傍晚,家住杭州市临平区西大街的高秀兰刚吃完晚饭,准备前往附近的藕花洲剧院看演出。此前,她已经通过手机安装的“临平区文化保障卡”应用程序,预约好了门票。

  戏剧、展览、演出……这款应用不仅能够以用户位置为圆心,推荐一公里内的公共文化场所,还能为用户提供场馆预约、购书打折、积分兑换等多元服务,方便又快捷。

  “没想到离家几百米,就有这么多可看的场馆。”最近,喜好文艺的高秀兰操作逐渐上手,就对照着手机上的文旅地图,把家附近的陶艺展览馆、科技馆、运动休闲公园都转了一遍。

  方便周到的数字服务,将线下多元文化产品与老百姓的需求紧密相连,更让品质文化生活深入千家万户。

  “从新华书店借了好几本小说,看完后在家门口的衢州市图书馆就能还,很方便。”家住衢州市柯城区的赵先生平日里喜欢阅读,说起正在使用的借阅服务,赞不绝口。

  衢州市图书馆开发的“图书一键借阅”的数字化模块,不仅集线上借书、书店借书于一体,联动线下各大图书馆、书商,实现了纸质图书线上线下免费借阅,还可以下单后快递到家。为了进一步丰富阅读资源,衢州市图书馆与浙江省图书馆进行合作,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整合了浙江全省文献、图书资源实现一键借阅。

  “平台打破了图书馆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全省一张网,文献资源和活动信息一朵云。”衢州市图书馆馆长徐勤麒说。

  如今在浙江,集合“看书”“观展”“演出”“艺培”等多个场景,信息一屏掌控、服务一网畅达、监管一览无余的协同管理平台——“浙里文化圈”正活跃在越来越多人的手机里。

  看演出、听讲座、逛展览、学才艺……仅上线2个多月“浙里文化圈”的用户就已超过110万。在这里,广大市民除了可以了解各类场馆正在或计划开展的活动,一站式报名参加文化活动、文艺社团,还能免费在线学习音乐、美术、书法、曲艺、摄影、舞蹈等艺术课程。

  “云端数字平台的搭建和完善,正在使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以数字化为纽带,资源共享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人参与 多彩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元宵佳节,之江大地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走上村晚大舞台,永庆村民乐开怀,今天整个三句半,况才……”当晚,在跃动的节拍声中,朗朗上口的三句半引得在座的村民阵阵掌声。位于嘉兴市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的文化礼堂里,百余位来自当地的村民齐聚一堂,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正在进行中。

  “平时就常来,今天是演员,更要好好表现!”作为本次演出村民们的领队,永庆村村民张伟东非常兴奋。

  逢年过节农村文化礼堂轮番上演节目在嘉兴早已成为常态。阅读活动、思政讲堂、文艺展演……嘉兴市不仅全省率先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每年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130多万人次。

  今年春节前后,已有5800余场“我们的村晚”在浙江省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上演。从“我们的村晚”出发,近年来浙江省陆续打造了“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礼”“我们的村运会”等“我们的”系列乡村文化品牌矩阵。

  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了进来,但想要用得好,更要有专业的人来指导。

  “听我口令,背要挺直,保持微笑。”2月7日,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文体中心二楼舞蹈房内,新年第一期舞蹈课程开课了。“文化管家”陈颖斌与专业老师一起耐心教授报名参加课程的村民练习舞步。

  担任“文化管家”3年多,陈颖斌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戏曲、排舞、腰鼓、书画、合唱……几乎每天他都会为村民安排各类培训课。

  “我们的职责就让文化课程走进镇街,深入村社,让文化礼堂更充分地利用起来,用愉快轻松的文艺活动,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体验感与获得感。”陈颖斌说,作为政府聘请的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文化管家”平日里的职责涵盖了活动策划、专业培训、场馆运营、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

  自“文化管家”项目在萧山实施以来,已助力镇、村组建文化团队1463支,开展各类活动332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艺术培训超10000课时,线下服务群众80万人次,线上服务群众近370万人次。

  如今,行走在浙江的大街小巷,来自艺术院校、公共文化机构等单位的文艺志愿者,持续在社区街头、广场公园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和推广活动,让文艺遍布城市、浸润日常生活。

  晨练结束,回家途中,饱览民俗技艺;下班路上,驻足停留,欣赏露天音乐会;晚饭之后,漫步公园,欣赏民乐表演……去年,浙江启动的“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推出192个演出场所,1.7万名志愿者参与街头艺演,促全民艺术普及率达74.4%。

  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从街头巷尾到山区海岛……迈向精神共富的之江大地,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