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23年春运拉开大幕。刷脸就能进站、出行程序简化、服务更加贴心,春运期间的长三角铁路持续发力,预计发送旅客60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因为有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人们的出行变得更为便捷,联系也更为紧密。
从2012年底的1904.8公里,增加到如今的6704.4公里,长三角地区的高铁里程增幅达252%。若从高空俯瞰,变化更为明显——2012年,长三角高铁线路只有几条“主动脉”。到2022年,长三角高铁已开到偏远地区,显现出一片“毛细血管”。
10年来,“轨道上的长三角”,让长三角各地“紧紧抱成团”。
城际通勤、夕发朝至,高铁改变生活
每天早上7时48分,吴晓丽坐上G7209次高铁,19分钟后到达上海站。家住江苏昆山,在上海上班,她每天坐高铁往返,“感谢高铁,让我有了更多选择,到昆山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工作日早晨车站如潮的人流表明,跨省上班族已有很多。
从上海出发,到昆山,19分钟;到杭州,50分钟;到南京,1小时;到合肥,2.5小时……如今,长三角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小时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开行动车组超过500对,直达长三角地区除舟山外的40个地级市以及全国25个省会城市。
日前,跨海工程——甬舟铁路(宁波至舟山铁路)全线开工。甬舟铁路正线全长76.396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未来,舟山也将跨入高铁时代。
长三角高铁公交化密集开行已成常态,如何让人们乘坐更便捷、高效?
强化有效供给,铁路部门推行“一日一图”“一车一策”。对于上海日通勤、周通勤旅客,铁路在早高峰8时前开行苏州、昆山、嘉兴、杭州至上海的动车组近20对。
周末呢?铁路增开上海至无锡、南京、合肥等地的动车组20多对。于是,人们可以随时买上一张票,度一个休闲的周末,去千岛湖、阳澄湖、瘦西湖,去黄山、雁荡山、栖霞山……
2023年春运,长三角发送旅客数量将迎来近三年新高。为此,铁路部门在启用高峰运行图的基础上计划增开旅客列车300多对,及时判断增开列车启动时机,梯次投放运力,满足旅客出行需要。
城际通勤、夕发朝至、联程运输、达速标杆……这些客运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人们欣喜地发现:当高铁“变”成了公交车,长三角的空间距离也“变”短了。
长三角铁路催生了同城效应,使得上海周边的卫星城市得以加快发展,住在小城市、工作在大城市的“双城生活”模式变得习以为常,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经济、交通、旅游等全方位的一体化发展。
快捷化、准时化,多元化运力“拉着”经济飞速跑
占地超百亩、布局48条生产线的工厂刚刚落地安徽滁州,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奶酪博士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昱桦,近段时间要频繁去滁州出差。驾车要5小时,坐高铁仅需1小时40分。“在上海,我可拿不到这么多地建工厂。”陈昱桦笑道,“感谢又快又便捷的长三角高铁,让我把工厂放在了安徽。”
企业总部、研发和销售放在上海,生产基地放在苏浙皖,这一模式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密集的铁路网,方便了人员交流,更密切了经济往来,让长三角的经济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运输也呈现新趋势:大宗物资需求下降,高附加值货物需求持续增长。以变应变,铁路部门积极推出特快班列、快速班列等快捷化、准时制货运产品。
2022年11月11日上午9时,上海虹桥火车站,一个个装满医药、生鲜产品的冷链箱正被搬上G1476次高铁列车车厢。为服务“双11”电商网络购物高峰期,铁路部门推出“当日达、次日达、三日达”等时限产品和“批量达、特需达、高铁跨城当日达”等定制产品,受到电商、快递物流和生产商的热烈欢迎。
加强现代物流建设,规划布局的71个物流基地已建成48个,集装箱办理站达147个,全面推进31条专用线建设……近年来,长三角铁路部门补强了集装化、机械化装卸设施,努力构建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2022年11月14日,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项目建成后,可以将铁路货场功能前移至港口,实现‘铁、水、公’三路衔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说。
近年来,长三角铁路部门重点加强了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还组建上海港、中海、铁路等各方参与的合资公司,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例如,我们近来统筹安排好上海芦潮港中心站区运输资源,保持生产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日均装卸车达到850辆左右。”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营销一科科长徐涛说。
安徽黄山茶叶、浙江永康五金工具、江苏的电器……当前,长三角中欧班列也从最初装运服装鞋帽,快速升级为电器等高端产品。义乌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调度负责人冯贤伟兴奋地说:“中欧班列远距离、大运量、全天候、快速便捷,实在太给力!尤其在疫情未散、国际局势动荡中,中欧班列简直是‘钢铁驼队’,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长三角中欧班列已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发挥体制优势、兼顾效率公平,铁路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需要长三角各部门加快打破藩篱,增强大局意识,发挥集聚优势,实现组团发展。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就直接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铁路统一管理,在构建长三角区域高度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有序、安全优质抓好铁路建设项目实施上,有着更多制度优势。兼顾效率和公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长三角铁路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重效率,长三角铁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为区域经济换档升级贡献铁路力量。
将铁路伸向大海。在宁波舟山港港区内设立穿山港站,构建起海铁联运大能力集疏运体系。2020年建成启用后,穿山港区成为铁路在宁波舟山港办理海铁联运的三大港区之一,也是目前铁路延伸到港口最大的“千万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将铁路伸向内陆。2013年9月29日,苏州至波兰华沙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拉开了长三角中欧班列运输的帷幕。而今,铁路部门已携手中欧班列平台、海关等企业、部门推出进出货集卡车白名单制度、门吊智能化装车系统等现代化保通保畅举措,助推高质量发展。
——重公平,长三角铁路将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辐射到了偏远山区,促进共同富裕。
位于浙西南革命老区的丽水庆元县,距离上海600多公里。2020年9月27日,穿越高山深谷的衢宁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浙、闽两省边界8个县市不通铁路的历史。如今,庆元县明亮的车站里,驶来的列车载着来自上海、杭州、南京的游客。
——重质量,铁路部门坚持科学有序推进长三角铁路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铁路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以高铁为引领,长三角路网越织越密,高速铁路连线成网。
“在加强建设质量安全管控、打造精品工程的基础上,我们正全面推进绿色工程、生态铁路建设,着力打造站城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现代化铁路客站,构建发达完善的路网布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部工程调度科科长徐京海说。
未来值得期待。预计到“十四五”末,“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近9200公里。一个便捷顺畅、经济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将更加完善,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