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数据。
“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GDP稳居世界第二位
超120万亿元是什么水平?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国民经济总量的又一次突破。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3.0%的增速怎么看?这一增速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德国公布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相比国际主要经济体,3.0%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康义说,2022年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预期因素冲击,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下滑,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
再看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的预期目标。12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全年上涨2%。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收支持续改善,全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35.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能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成之惟艰。”康义说。
产业发展基础更夯实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产业发展基础更夯实了。
农业增产丰收,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工业“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4.2万公里,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持续展现潜力。
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未来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进一步增强,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增长。
2023年中国经济定会整体好转
航空、物流、旅游、餐饮……进入2023年,一些行业陆续呈现恢复态势。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陷入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资源要素条件也可以支撑。”康义说,分析2023年的情况,有这些优势条件。
——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最好的国家之一,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面对国际供给体系波动,中国强化了粮食、能源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中国有14亿多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是推动经济复苏好转的强大引擎。
——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动新产业快速成长,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
——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宏观调控经验丰富。持续的改革开放将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当前物价总体处在稳定的、可控的状态,为多方面储备使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较好的空间。
“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康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