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峰翠霭,是四川会理古城的古八景之一。
会理城郊的白塔山,满目苍翠,碧波涌动。山上山下,高高矮矮的树一棵挨着一棵,葱茏俊秀,绿茵如云。浩瀚蓝天下,巍然屹立于山顶的古白塔,在绿树的簇拥下更为高大挺拔,成为冬日暖阳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秀冠三绛文脉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自古重文兴教,翰墨飘香。巍巍古白塔,就是象征当地文脉兴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白塔原为文塔,因塔身为白色,当地习惯把这座山称为白塔山,文塔就成了白塔。据《会理州志》载,文塔,建自何时,无考。道光二十一年知州何咸宜委文举邹秉钧,武举苏必和、康正榜,卫千总苏廷芳,县丞马锡蕃等彻底重修……
白塔分9级,高31.8米,从下往上呈四方锥形。白塔基座为红砂石,红白相衬,更为庄重肃穆。基座拱门上方,刻有“秀冠三绛”四字匾额。相传当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南时,在会理与元谋交界的金沙江畔曾出现万道霞光,三朵红云璀璨夺目,于是在此地置县“三绛”。唐代以后,三绛县并入会理,“三绛”也成了会理古时的别称。
塔上嵌有如来佛祖、四大天王的大理石像。神像神态自若,端坐塔上,为众生祈福。红砂石基座上,四面都有彩色浮雕,包含40幅寓意纳福祯祥、再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图案,生动形象。文塔上刻有一副对联:“文笔峭凌云,一径登峰造极;巨擘领鲲海,四维怀瑾握珠”。上联为原文,下联为今人所对,把文塔的功能说得明明白白。
在古人看来,文塔能补元气、昌文运、旺科举。在古丝绸之路的偏僻之地,要想改变命运,途径就是考科举。白塔山上的文塔、魁星阁,山下的文塔寺以及会理古城内的金江书院、科甲巷、仓圣宫等,都是会理文脉兴盛的印证。耸入云天的文塔,犹如一支苍劲巨笔,时时激励着会理的莘莘学子发奋苦读。从会理走出去的进士、举人不胜枚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风铃清脆山更幽
白塔每层塔檐的四角都悬有风铃。风吹铃响,除了驱走屋檐下的鸟雀,防止鸟儿筑巢破坏塔身外,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佛家用铃声比作法音,风铃摇动,清脆悠扬,如袅袅佛音在山间盘旋回荡。“叮铃,叮铃铃——”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铃声庄严静穆、纯净轻盈,如谆告,似劝诫。这明净的天籁之声,像时光隧道里的生命之歌,让人内心变得宁静。
白塔下面,是一个宽敞的大院。院内石坎旁,三角梅长得枝枝蔓蔓,茂盛的枝叶间绽放着鲜艳的花朵,粉里带红,红中透亮,温馨热烈。三角梅旁,还长有红的粉的天竺葵、万寿菊,星星点点,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围墙外,几丛竹林苍翠葱郁,长长的竹子越过院墙斜伸进来,在风中发出一地窸窸窣窣的碎响。
山间茂盛的乔木,低矮粗壮的灌木,盘根缠绕的藤蔓,把白塔山变成了世外桃源。风软糯糯的,从山林间轻轻流出,柔美轻快。金色的阳光犹如一条条亮晶晶的鱼,拼命扒开枝叶,探出脑袋,哔哔啵啵向前涌去。它们应和舒爽的风,变成长长短短的音符,奏响了欢快灵动的旋律。树林里少了夏日鸣蝉高亢的歌喉,鸟儿的叫声听起来愈发清脆嘹亮,衬出这一方天地的清幽。
冬日的白塔山,草木鲜亮,空气清新。漫步阳光下,目之所及皆是惊喜。
桑田日暖暗香来
站在高高的白塔山上,会理古城尽收眼底。暖融融的太阳,舒爽轻柔的风,让这座镶嵌在川滇交界的古城,早早萌动着春的气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石榴之乡……会理用一张张“金名片”吸引着外地游客,成为人们钟爱的网红打卡地。
和白塔山的清幽宁静相比,会理古城外的建设充满了活力。城北城南开发新区,城东建设文旅康养项目,城郊打造十里城河景观……一个个新启动的项目拔地而起。高高的脚手架、热闹的工地、穿梭的车辆、忙碌的人群,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彰显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繁华与兴盛。
白塔山东侧,清冽的潭溪河蜿蜒而下。群山苍翠,风光旖旎,馥郁芬芳,一切都是这样恬静美好。散落在山脚下的农家房舍,青砖白墙,错落有致。淡淡的炊烟,金黄的菜花,洁白的大棚,嫩绿的蔬菜,用斑斓的色彩渲染着记忆中的乡愁。
“包谷粑,黄糕,味道好得很——!”小贩长长的吆喝,农人高声的交谈,工人劳作的声响,时光里的鸡鸣犬吠,氤氲着人间烟火味的岁月静好。
天空一碧如洗,阳光慷慨地铺洒下来,熨平了山下的每一处皱褶。微风轻轻拂过田野,小溪泛起粼粼波光,海棠、月季、芍药从庭院里伸出花蕾,鲜艳的炮仗花、三角梅开得蓬蓬勃勃,纤长的藤蔓倔强地向天空挥手致意,在虫唱鸟鸣奏出的合唱中弥散着淡淡的馨香。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离大地是这样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纯净的美一点点融入血液,酥麻麻地浸润了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