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自2021年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在21个城市(区)开展以来,试点城市转变开发建设方式,不断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的好经验好做法。
人民城市人民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各方要“商量着办”。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更新涉及城市定位、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等方方面面。解决其中的痛点、堵点,需要大家集思广益、集纳各种创新做法,这意味着城市中多个主体都有责任推动城市更新共商共建共享。无论是改造老旧小区,还是重新规划利用老旧厂房,抑或是新建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都关涉多方利益。只有在政府引导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及公众积极建言献策,才能找准所需、理顺矛盾、凝聚共识,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为本,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居住者对人居环境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如新能源汽车到哪儿充电,老旧楼房能否加装电梯方便上下楼,小区空地可否改建为运动场以满足健身需要等。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迭代更新,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有针对性地“留改拆”,能够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让居民享受到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市更新,城市的独特性应予以保留。我国有诸多颇具特色的城市、街区和空间,它们或由当地自然环境塑造,或受历史传统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影响从而形成了特殊印记。这些印记既给予居住者生长于此的文化记忆,也对外展示着该地的与众不同。在各地开展的城市更新行动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都是一道“必答题”。比如,重庆市拆除戴家巷老街区的违章建筑,新建崖壁步道,重焕“一边是居民区、一边是悬崖”的山城魅力;江苏省苏州市活化利用老菜场,将其打造为环境优美的文创特色市集,为老菜场注入新活力。城市更新,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意味着改掉独特性。相反,结合当地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打造特有的城市内涵,能够为居住者留住“乡愁”,也有益于提升城市魅力和文化软实力。
低碳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无废城市……我国就城市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实践,这些探索表明,从不同角度促进城市更好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城市更新对城市已有空间结构改造升级,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相信伴随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深入的实施,居住者会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