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故乡水

王燕宁 (美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24日   第 07 版)

  处暑后的一天, 我在纽约史泰登岛上,遇见一个富有江南韵味的翠竹庭园,它像一颗美丽的珍珠,藏在一个花园里。它是以明代苏州园林为脚本的古典园林,据说所有的建筑元素都是从苏州做好了运到美国的。我在幽静的庭院里流连忘返,一时不知身在何处。因疫情,已有3年没能回国旅行。没想到在纽约,我竟然能与江南不期而遇。我坐在小桥上,鲤鱼在桥下缓缓游动,波光粼粼,池水荡漾,鲤鱼如水中的彩霞流转。隔着水面传来婉转的曲声,在假山丛林中,有几位吹箫和弹琴的古装艺人。良辰美景令人沉醉,我的思绪飘到了北京的颐和园。

  我想起了北京的水,它与古运河有关,曲曲弯弯在我生活的地方围绕着,轻轻巧巧地围住了我熟悉的公园和绿岸。回头看,我小时候的经历都与它有关。

  我父辈是渔民出身,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边,但我却不会游泳。我小时体弱多病,动作协调性很差,学游泳时,老师没看住,我把自己在游泳池里“淹”了,被人捞起,送校医室,像一只落汤鸡,因为这次可怕经历,从此我十分怕水。

  小时候去什刹海游泳,回忆起来,都是因为仗义,为谈恋爱的女同学当灯泡去的,都是人家在水下游泳,我在岸上晒太阳。东看西看,感觉闻到水的气息,热闹的同时又是孤独的。

  水到了冬天,又是坚硬的。很多小伙伴喜欢到后海滑冰。但我从来在冰上立不住,一站直就会摔倒,还被别人的冰刀划破我的头。所以我跟水真的是没有缘分。但是我记着那冰上的快乐。孤独的灯光和陌生的看不见面孔的小伙伴。青春的记忆就是这样,你根本就记不住你身边的伙伴是谁,但是你记得当时眼睛里所看到的时光流过的痕迹。

  我出国前,最后一次去看颐和园。我对颐和园情有独钟,因为它太像江南,特别是西堤,完全是模仿西湖的苏堤而建造的。所以在颐和园,既能领略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又能看到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这是我最后一次游颐和园。我坐在船上,身穿灯笼袖红纱裙,长发飘飘。船在水上漂着,船儿摇啊摇,就像躺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运河水把我最美最舒心最开怀的笑容录下来,送给了远方的云。

  多年后回国,一位朋友带我再访后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的什刹海,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清池。我记得过去这里是老北京人冬天滑冰、夏天乘凉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海形成了一个酒吧区,鼎盛的时候得有上百家酒吧,后来这片酒吧火了,不仅成为游客必去的地方,而且从这里面走出来很多优秀的歌手。

  午后的后海,风景如画。沿途有很多出租自行车的,有单人车、双人车、三人车,骑车逛后海也是件很悠闲的事情。有人骑车,有人划船,有人晒太阳,有人看海。这里是市民能够在城区自由运动和休闲的场所,绿地绿树,河水环绕,鸟飞、虫走、人跑,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这里有点类似纽约的中央公园,在市中心为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活动空间。

  朋友请我吃饭,我本来想吃一些小吃,比如像过去那样,先来份儿炒肝儿和锅贴儿,朋友说别介,好不容易几十年没来后海,咱整点好的。于是进一家高级餐馆,大餐一顿,待到日落黄昏时,垂柳夕阳,让人甜蜜而怅惘。走出餐馆,我站在路边,听着对面酒吧里传来的一首首陌生的歌,却有似曾熟悉的感觉,看着陌生的人来来往往。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我身在他乡,此刻此情此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夜幕降临,后海的夜景,变成了天地湖水一片红色和金色,太美了!很久很久,我被这美噎得说不出话,也不愿说话了,只有静默,才对得起美景。

  酒吧音乐响起,霓虹灯光闪烁,人影攒动街头。我坐在船上,恍然像秦淮河边的情景,一船一船的人,岸边是一盏一盏的灯。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惊奇地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仰望天空,烟霞流转,变幻无穷,街灯船灯,水下倒影,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水面平静,河岸辽阔,天空高远,此情此景,令我恍若隔世。

  因为我是在南京出生,刚出生就随父母来到北京,所以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南方城市和一个北方城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巧得很,脚下的这条大运河,也是流经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北京6个省市,相当从我的第一家乡,流回到我的第二家乡。我想象着自己,坐着游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从北京出发,一路树影斑驳,两岸高楼林立;华灯雾霭,烟霞朦胧,宽阔满盈的河水,舒缓而悠然地流淌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古桥回眸,桨声灯影中,悠久历史与当下融汇为一幅秀美壮丽的画卷,而我,就行在画中,顺水而下,从北京回到我家乡的秦淮河。

  其实,北京的运河水一直静静地在我身边流淌,它储存着点点滴滴我对童年、少年、青年的回忆。我永远感恩它的养育之恩。在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摇橹声响,一直响在他心里。而我的故乡水,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回响。

  仍念故乡水,万里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