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吉州窑一点儿都不陌生。读书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过吉州窑辉煌的历史和它在世界陶瓷业中显赫的地位。后来,我曾多次一个人在隆起的窑包上捡拾遗留的瓷片,想象着这里曾经的繁华。而今,我又走进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窑,思绪也随着复烧升腾的缕缕青烟,向着历史的纵深绵延。
一
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南宋时期制瓷业达到鼎盛,后因频繁的战争而逐渐衰落,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这处曾经极负盛名的综合性民间窑口烧制的黑釉瓷木叶天目、剪纸贴花、釉下彩绘等,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民间有着“器走天下”的美誉。
窑里烧制的木叶天目盏质地纯黑如漆,叶形自然美观,脉络清晰生动。如果把水倒入碗内,受到阳光照射,叶片变得栩栩如生,恍若漂浮水面。剪纸贴花盏则将流传民间的吉祥图案和祝福字样纹饰,经施釉和高温烧制后,瓷器窑变的色彩像云霞、细雨、火焰交织的图案,异彩缤纷,如梦如幻。
宋代文人对吉州窑情有独钟,苏东坡游览吉州窑,发出了“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的咏叹。黑釉窑变结晶纹备受宋人的推崇,有宋徽宗御赐“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佐证。黄庭坚对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给予“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的高度评价。
“窑傍镇而旺,镇因窑而兴”。宋代永和制瓷业飞速发展,吉州窑产品远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瓷业的兴盛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时商贾云集、樯桅林立。永和瓷业兴旺时,据说有窑工3万多人,形成了“三市六街”格局,涌现了丹砂渡、舒翁轩、东坡井、莲池、清都观、本觉寺塔、苏黄台等“东昌十五景”和“七十二条花巷”的人文盛况,市声鼎沸,人流如织,一派“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300多年前,旅行家徐霞客在赣江对面眺望永和,留下“江左有市曰永和”的记载。南宋诗人杨万里赞美永和:“却到青原望城里,楼台些子水云边”,把永和古镇的繁华呈现得淋漓尽致。
吉州窑鼎盛时期,制瓷大师舒翁、舒娇父女盛名远播。“久盛水其中,不变色味”的陶瓷工艺技术,在南宋只有官窑才能生产制作,而舒家父女几乎与当时官窑同步,烧制出这种盛装食物不馊不变味的陶瓷。舒家的制陶手艺了得,民间一直口耳相传、掌故不断,很多文献也都有出处。《陶录》记载:“昔有五窑,五窑中,惟舒姓者颇佳……其土户瓮诸色,几乎哥窑等价。”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声誉极高,舒氏父女的瓷作品可与之媲美,足见其技艺之精湛,使得“惟舒姓者颇佳”成为当时人们盛传的赞誉。
二
吉州窑有着辉煌的过去,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
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陶瓷展览会上,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作为传世珍品展出,赢得赞誉一片。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的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上,打捞出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其中大部分属于吉州窑烧制,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陈列在韩国中央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对收藏的吉州窑陶瓷这样解说:“吉州凤首白瓷瓶最为杰出,堪称瓷中尤物。”永和窑工把吉州窑的彩绘瓷技术带到了景德镇,做出了名闻天下的青花瓷。权威的陶史典籍《景德镇陶录》用“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语句表述吉州窑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
南宋末年,文天祥起兵抗元,永和窑工纷纷封窑出镇,追随文天祥浴血杀敌,留下“十万窑工封窑随丞相”的民间佳话。文丞相抗元以身殉国,追随他的永和窑工也大部分为国捐躯。大量技术高超的永和窑工牺牲在战场上,造成了吉州窑许多制瓷技艺失传的局面,幸存的窑工陆续迁往景德镇。曾经辉煌无比的吉州窑和永和镇,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进程中。
繁华过后是沧桑。千百年来,吉州窑饱经风雨洗礼和战火侵袭,唯有建于唐代的本觉寺塔还高高耸立,唯有延绵起伏的24座窑包遗址依然静卧在夕阳的余晖里。
吉州窑不会沉寂。而今,复烧的柴火续上了中断的脉络,再一次给予吉州窑新生、希望和光芒。
三
在吉州窑遗址上建起的公园里,曾经的东坡井、清都观、苏黄台、古作坊、舒翁轩等景观一一再现。走在由瓷片铺设的小路上,过木板桥,听林间鸟鸣,让人忘却喧嚣烦恼。环顾遗址公园,24座窑包星罗棋布,碎瓷依稀可见,窑工恍若眼前。一个窑包就是一处缀饰,二十四个窑包展现的是吉州窑最迷人的风景。在仿古陶瓷作坊观摩制陶工序,仿若当年宋人制陶的情景又现。有兴致的游客挽袖拉胚制陶,体验陶工的辛劳和制陶的乐趣。
如今,当地政府正着力打造集“旅游+陶瓷产业园+民俗民居”于一体的永和吉州窑陶艺特色小镇。其中,吉州窑游览区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由商贸区、陶瓷文化展示区和吉州窑遗址公园三大主题区域组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于一体。不久的将来,一个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将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