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焦点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奏响新时代黄河保护的澎湃乐章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21日   第 05 版)

  12月15日,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景区,成群野生大天鹅在湖面嬉戏。
  杨建峰摄(人民图片)

  俯瞰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的白河牧场的黄河出川口(8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一场关于黄河的讨论,在京鲁两地同时开展。

  12月1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年·经济学):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北京和济南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外政界、学界、经济界以及智库和国际组织的代表200余人参加活动。

  黄河,始终备受关注。黄河边的中国,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黄河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备受关注的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出发,蜿蜒东流。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即被奉为“四渎之宗”(四渎,指“江、河、淮、济”四河)。

  从历史上看,黄河是全世界范围内,泥沙含量高、治理难度大、水患灾害多的一条大河。不少与会专家谈到,古往今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黄河治理。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科技能力多重因素制约,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952年,毛泽东在考察黄河时发出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忧心黄河之病,着眼黄河之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直很重视、一直在思考。

  2019年9月,河南郑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些年,我多次到沿黄河省区考察,对新形势下解决好黄河流域生态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

  至今,黄河流域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横跨西部、中部、东部9省区,涉及91个地级行政区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20年,黄河流域内9个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5.39万亿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5%。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2020年,原煤和焦炭分别占全国比重达80%和56%。

  黄河保护早已刻不容缓。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今后几十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十四五”是黄河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了专门系统部署,标志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战略第一次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今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黄河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提出推动黄河文化体系建设,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还强调国家加强黄河文化宣传,促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鼓励、支持举办黄河文化交流、合作等活动,提高黄河文化影响力。

  “这是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流域系统保护与治理’法治化的又一生动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在讲话中这样评价《黄河保护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丁仲礼指出,黄河保护与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善于将大江大河的保护和治理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统筹黄河流域国家生态屏障的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更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采取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建立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全流域、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保护详细规划和保证黄河长期安澜的治理方略,力争把黄河流域打造成大江大河保护和治理的新样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黄河正从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洪水灾害频发的忧患之河逐步转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

  黄河边的中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之一,黄河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介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对199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综合评价,形成四条基本结论——

  “一是过去30多年间,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系列重大治理保护措施的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二是河流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子系统发展趋势稳步向好,且相互间协同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极端灾害事件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干扰;四是典型河段总淤积量、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潜力等关键指标凸显了黄河治理、保护、发展的核心矛盾和尖锐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认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保护法》实施为新征程、新起点,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全面推动大江大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有专家认为,为把黄河建设为幸福河,要从系统角度认识黄河流域巨系统的历史演变规律,要从黄河流域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制定黄河保护治理重要规划、实施重大工程,要从整体上评价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同时更要从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更高目标,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一个角度,是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

  “黄河流经我国中、西、东三大区域,横跨9省区地理阶梯,历史悠久、工业集中、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所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整体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认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马军表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失衡关键在于水生态失衡。所以,应当以切实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为基础,多元解析流域范围内河流上下游、两岸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空间气候、城市群与周边农村关系等生态环境状况。

  一个角度,是在黄河流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一定要强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杨开忠说,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正在实施,虽然刚刚起步,但也已经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例如山东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我去考察过,现在变化就很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着力推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成绩也很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认为,今天的黄河流域不再是数千年农耕文明居于主导地位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围绕着几个省会城市形成了多个现代城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无疑是实施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着眼点,是在黄河流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

  在会议召开地济南,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说,济南将锚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聚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节水典范城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泉城人民的幸福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济南力量。

  黄河发展,需要的是系统性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分析,黄河流域生活着4.2亿的人口,不发展就不能提高沿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分布众多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与此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质量恶化等因素制约。

  “黄河流域这个巨系统,应该放在全中国这个更加巨大的超级系统考虑。”高世楫说,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要立足流域内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产业链分工、新生产力布局中强化和提升优势领域和优势产业。

  世界的黄河——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从黄河生态文明讨论出发,中国这个大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更大的格局。

  黄河宁,天下平。实现好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承载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重大意义。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认为,从根本上说,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完全进入了全球和世界的大视野、大舞台。人类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问题从未能像今天这样,集中体现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村”的问题。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全球生态问题、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道路提供发展范式。

  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和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空间,黄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出席开幕式的国际嘉宾有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和一些国际友人。中非都因拥有系统完整的大江大河和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张首映在发言时认为,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广泛开展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携手解决全球面临的诸如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严峻挑战,促进大河文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张首映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新发展格局中,黄河流域各省区大有可为。

  丁仲礼分析,黄河流域上游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黄河入海口又直面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流域各省区以及中心城市要发挥好自身优势,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在法治化轨道上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基于现有法律框架,不断开拓黄河流域高质量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新模式,探索协同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实践,为世界大江大河保护、治理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面对未来,我们正在走的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崔建民认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其全球语境而言,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破解困扰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以来数百年间关于发展和保护“二元悖论”,自觉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路的历史性创举。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具有持续开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良好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与山东省的战略合作,巩固院地合作关系,在联合研究、成果共享、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形成更加密切的伙伴关系,努力推动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成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品牌。”高培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