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都江秋色

颜士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17日   第 11 版)

  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秋色如画。
  陈先林摄(人民图片)

  昨夜秋声,唤起了我的游兴。说秋声,那是出山风卷着都江堰上的涛声,穿过宝瓶口传出来的呼啸。出山风预示着晴天,是当地人可靠的气象预报。

  早在2000多年前,以李冰父子为首的先辈们,用双手嵌上了都江堰这颗璀璨明珠,被认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发展成为具备灌溉、防洪、水力发电等多种功能的水利设施。堰区林园不断扩展,现已成为海内外著名风景名胜区。

  灌县城南的南桥是都江堰水景第一桥,长约50米,雕梁画栋,远观如彩虹飞架,近看精致辉煌。桥栏间壁画林立,内容都是有关都江堰的神话和掌故。桥栏立柱的对联,多出自名家手笔,因此这座桥又有文化桥的美称。凭栏西望,岷江从宝瓶口吐出,远山隐约可见。近处沿岸一排榆树,榆树尽头伏龙观的殿宇露出一角,倒影在水中晃动。

  下南桥进离堆公园,园内丛菊盛开,芙蓉初绽,楠木林挺直耸翠,构成高中低三个层次,三种色调,真是一幅别致的秋趣图。游艇满载青年男女的欢歌笑语。石林酷似阳朔山水一角,园内曲径盘绕,假山喷泉旁的特大盆景最为可观。

  位于园内后侧的离堆,是李冰治水时开凿的一个山口所分离出来的一个小山堆。开凿的山口就叫宝瓶口。岷江经宝瓶口,水流湍急,一泻千里。都江堰灌溉系统好比一个网,宝瓶口就是网口。河网撒遍川西平原,灌溉27个县市,灌地近900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两倍多。

  都江堰的主体:鱼咀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灌溉——这三个组成部分各得其用。都江堰使蜀人“无忧旱涝”,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博得了海内外水利专家的高度赞扬。江心中的鱼咀,因为像鱼嘴而得名。它实际上是个分水设施,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在汛期,内江进四成水,外江走六成,以免造成灌区洪涝;而当春季,这个分水比例便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引进六成水,以保证春灌,外江只走四成水。这个自动调节水量的鱼嘴,是利用地形、河床地势、河流弯道以及江水涨跌规律等精心设计建造的。

  出离堆公园后门,来到飞沙堰。放眼远望,天际湛蓝,中间是黛绿的山,下面是澄碧的江,再抹上一层秋阳的光,美极了。前面是“夏澜索桥”,铁索上铺以木板,下有钢筋混凝土支柱,桥长300多米,蜿蜒江上,像一条横跨的游龙。

  过索桥,沿岸下行,二王庙掩映在秋山红叶之中。庙宇经过整修,焕然一新,庙中的碑刻和名人字画完好无损。李冰父子的塑像是重新建造的,只见李冰目光炯炯、执卷沉思,二郎神采奕奕、手持铁镐。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出二王庙,沿玉垒山径回城。归途中回顾索桥,在江水的衬映下,呈现出滤光的剪影。出山风吹响了都江堰上特有的秋声。看来,明天又是一个大好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