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网络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95.7%移动支付用户最常用扫码买单

让扫码更规范更省心(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11日   第 08 版)

  安徽省阜阳市市场监管局在颍东区大中型商超开展食用农产品“码上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清晰看到食品的原产地、质检报告、供货企业的经营资质等信息。图为市民在颍东区永辉超市世纪金源店蔬菜专区利用手机扫码了解蔬菜详细信息。
  王 彪摄(人民图片)

  扫健康码、扫码点餐、扫码支付、扫码骑车……广泛普及的手机扫码方式,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二维码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利用二维码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时有发生。专家认为,应通过完善技术措施,提升消费者防范意识等,让扫码更规范更安全。

  

  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通道

  上海市民刘先生最近有事需要前往北京。因为行动不便又无人陪伴出行,他在买完高铁票后有些担心。上车后,刘先生在座位上看到一个“铁路畅行码”,便试着扫码进入,选择重点旅客功能后,他说明自己需要预约轮椅出站。

  巡视车厢的乘务员收到刘先生通过铁路畅行码下达的服务工单后,向列车长汇报。列车长通过服务单与反馈单了解详细情况,随即和北京站点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等刘先生出站时,他预约的轮椅早已在站台等候。刘先生说:“没想到,扫一扫铁路畅行码就把我最担心的事解决了。”

  据了解,铁路畅行码还有很多实用功能。比如可以查看乘客所乘坐列车的车次、正晚点等列车服务信息,还有餐饮服务、补票升席、遗失品查找、疫情防控等功能,就像人们在旅途中的“管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二维码进行扫描支付、登录、身份验证、获取信息已十分普遍。不论是广告牌、商品包装,还是互联网网页、手机APP,都能看到二维码的影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的针对移动支付用户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52.6%的移动支付用户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时最常使用条码支付,携带公交卡或现金支付的用户比例有所下降。

  二维码的使用为用户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交互体验,同时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一个重要通道。今年9月起,上海市320万市场主体的纸质营业执照和电子营业执照上加载了统一标准的“企业码”,企业办事时只需“亮码”就能提供相关信息,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店铺里的“企业码”,登记信息、企业存续状态、许可证、监管信息等一一展现。在江苏省南京市,集贸市场的电子秤贴上了用二维码制成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用手机一扫,电子秤的使用单位、规格型号、唯一性编码、检定信息等一目了然,保障了“菜篮子”秤准量足。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用户开始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扫码支付平台的识物功能,了解不认识的花草、动物、箱包等物体信息。以微信扫一扫为例,该功能可精准识别超过1亿种商品、30多万种名画、10多万个地标、数万种动物和5000多种热门植物。

  食品条形码变“二维码”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水果的来源,吃着放心。”浙江省桐庐县的李女士最近发现,家附近的超市里很多商品编码从一维条形码变成了二维码。她拿出手机扫描水果的二维码,果品详细信息即刻呈现,包括生产厂家、抽检情况等。收银员扫描这个码,即可实现商品的支付结算。

  今年5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与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共同签署的三方联合声明,推动浙江省率先建设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示范区,共同推进“浙食链”成为该计划在全球的首个推广应用项目。商品条形码变“二维码”,不仅使消费者可以扫码获悉生产厂家的信息,包括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报告等,也让商户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在线获取其资质、商标等信息,最大限度实现降本增效。据统计,目前“浙食链”共有注册用户19.7万家,上链数据达2.7亿条。

  为推动二维码在食品行业运用、减少额外包装,更多研究正在展开。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可食用的食品标签,将一个不显眼的可食用标签嵌入食物中,所有信息都包含在饼干内部,饼干的外观完全保持不变。由于可使用简单的背光就使二维码可见,因此在饼干从工厂到食用的任何阶段,生产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可随时获得这些信息。

  专家表示,二维码的运用将极大促进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二维码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一些问题,例如利用二维码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时有发生。曾有媒体报道称,用户参加扫二维码送红包的活动,结果扫码后红包没着落,自己账户上的钱却少了;有的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二维码进行非法转账获利……

  为打击利用二维码支付进行诈骗的违法活动,平台企业纷纷加大了反诈系统研发力度。“你现在接到的是叫醒热线,提醒您一定要谨慎转账、防止被骗……”面对网络诈骗,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增加“防骗客服提醒”功能,当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遇到交易风险时,客服会打来电话,协助消费者判断当前交易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

  据支付宝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研发的智能风险感知与响应联合反诈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风险控制网络技术等,能在0.01秒内完成一笔交易的全部风险判定,快速识别诈骗团伙。基于交互式主动风控,运用风险弹窗、人工智能叫醒热线等工具,帮助受骗用户认识到自己被骗。同时,通过与手机厂商合作,提升手机对欺诈风险的感知能力。

  去年10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从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三个方面入手,对收单机构和清算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同时,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规范作出具体规定,并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去年12月,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规范》,按照“统一通用、便捷友好、安全可控、兼容并蓄”原则,在切实保障用户信息与资金安全前提下,规定了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编码规则、报文要素、安全要求等内容。

  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研究员邱寒认为,伴随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将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需要多行业主体联合防范的国际难题。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支付机构、金融机构、公安部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多个主体形成生态联防、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