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竹香椿香

伍立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9日   第 12 版)

  大竹县石河镇富硒香椿交易市场里,种植农户在整理即将外销的富硒红香椿芽。
  邓良奎摄(人民图片)

  香椿,很多人幼即识之,毫不陌生。它兼有食用、材用、药用和园林绿化观赏等多种作用。香椿芽秀气清新,它的母树却是多年生高大落叶乔木,是神州大地特有树种,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它的别名也多,诸如红椿、山椿、香铃子等,皆诗意盎然。香椿品种不同,其特征与特性也略有差异。紫香椿一般树冠比较开阔,树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红色,有光泽,香味浓,纤维少,含油脂较多;绿香椿,树冠直立,树皮青色或绿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较少。

  香椿在华北以及江南、西南广大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山东、河南、河北栽植最多。河南信阳地区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陕西秦岭和甘肃小陇山有天然分布。但说到香椿第一县,还要数四川省大竹县。

  大竹香椿的产量高,梗质鲜嫩,颜色呈紫褐色;芽叶色泽油润,椿芽的香味十分浓郁。石河镇香椿博物馆周边,数十棵二三百年树龄的香椿老树,错落排开,树高两三层楼,树身挺直,不枝不蔓,既不像榕树枝叶广布、根须蔓延,也不像桦树光洁肃然。虽在深秋,仍有翠叶迎风飘扬。

  石河镇香椿博物馆所在的这座小山,山体不大,但它是在平原上陡起一山,故而山体颇有绵延逶迤之势,半山上尽为芬芳所笼罩。当地民众每在节假日于此流连忘返,这里也成为以香椿为灵魂的生态文旅胜地。

  大竹县围绕香椿做出一篇大文章,探索出支柱产业发展新模式。将废弃的香椿树枝条粉碎后作为基料,农户在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猴头菇等菌类,实现一亩地有双收入。香椿加林下经济种植新模式,由探索而至成功大面积运行,形成一个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

  大竹县日照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香椿生长的福地。这里的香椿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属纯天然绿色食品,以其叶面光滑、香味独特等上佳品质畅销于中国几十个大中城市。大竹建成的香椿种植、生产、销售、深加工基地,产量约占全国香椿总产量的1/3。每年的香椿收获季节,这里客商云集,车水马龙。乡民以背篓、摩托车、挑担将写满春天记忆的新鲜香椿送至交易中心,然后,这些乡土生态产品和冰袋一起放进泡沫箱,通过冷链运至全国各地。

  如今,大竹香椿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大竹县石河镇的香椿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了周边月华镇、杨家镇、清河镇和达川区赵家镇等多个乡镇发展香椿产业,全县范围内香椿种植规模已近13万亩,香椿鲜芽年销售1.5万吨以上。这当中,不难窥见大竹人民对于发展的勇气与豪情,也可见当地政府的眼光及胆识。大竹的林竹、苎麻、香椿产业等,共同构筑起生态农业、农民增收及文旅产业的主轴,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