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7时30分,暌违两年的北京马拉松鸣枪起跑,两万名跑者的热情点燃了深秋的京城。
创立于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今年迎来第40届,这一跑者的节日记录了人们向着希望和快乐奔跑的热情,也见证了全民健身融入生活、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进程。
释放健身热情
11月6日一早,天还蒙蒙亮,程序员崔平就坐着头班地铁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这是崔平的第四次北马之旅,也是心情最激动的一次。为了参加比赛,他拒绝了领导周末加班的要求。
“憋了很久,终于盼来北马开赛,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对奔跑的向往。”崔平说,由于疫情,近一年来都没有机会参加田协认证的马拉松赛事,平日只能通过一些路跑活动“解解馋”。北马如期开赛的消息传来以后,他从十一假期后便安排了高强度的训练。
急救科普专家张元春同样激动,第一次参加北马的他,前一天晚上一夜无眠。
“太兴奋了。”张元春说,“很多跑友说北马是他们的‘心灵圣殿’,作为一个马拉松新人能够有机会参加比赛,我有点暗自窃喜。”
北京马拉松自1981年创办以来,历经40余年发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创造力,一步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从天安门到“鸟巢”的42.195公里赛道,被很多马拉松爱好者视作“朝圣”之路。
在线路设计上,北京马拉松最大兼顾人文景观和赛道条件。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沿线经过北京的经济(金融街)、文化(学府路)、科技(中关村)核心区域,最后穿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林匹克景观大道,达到终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鸟巢景观大道)。
从1981年首届赛事只有86名专业运动员参加,到如今成为国内外众多马拉松爱好者挥洒汗水的舞台,北京马拉松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洪臣说,北马引领着中国马拉松运动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诠释城市精神
这几天,北京医师跑团的微信群久违的热闹起来,PB(个人最好成绩)喜讯、花式晒完赛奖牌等消息不时刷屏。
北京医师跑团副领队宣新新说,今年跑团近200名团员参与了北马。除了普通参赛选手外,还有3名团员担任官方领跑员,34名团员担任医师跑者,还有30余名团员自发作为最后10公里的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拉伸、补给、救助等帮扶。
“北马是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缩影,选手们集体出发、一起奔跑的场面波澜壮阔,是对城市精神最具声势的视觉诠释。”宣新新说,“这是我们跑团第七次参与北马的保障工作了,北马的开赛让大家都很振奋。很多跑友已经瞄准了明年的比赛,通过随之而来的冬训为好成绩奠定基础。”
今年的北马比赛,86岁的高龄跑者张顺让很多人动容。作为比赛的最后一名完赛者,当他迈着缓慢但稳健的步伐跑向终点时,人们不停地为他加油,身后的“关门兔”(最后一组官方领跑员)陪伴他一起完成了这个荣耀的仪式。
第五次担任北马“关门兔”的毛大庆见证了这一时刻。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毛大庆的跑步故事激励了很多人。2013年,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他开始跑步。从5公里、10公里,到半马、全马,奔跑之路伴随着创业之路。
这几年,毛大庆在北马的身份从参赛者变为“关门兔”,鼓励和陪伴更多人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他说,马拉松比赛不仅传递了跑步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张元春在比赛的最后阶段超越了4小时30分的官方领跑员,在北马刷新了PB。
“我用了3年的时间,从一个跑几步就喘的胖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4小时30分以内完赛的选手,我真的突破了自己!只要坚持,相信你也可以。”他说。
助力体育强国
今年北马,获得男子冠军的是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选手阿奴拜克·库弯。4年前,他来到北京开始训练生活,以“别克”的名字成为跑圈中的名人。11月6日这一天,他将自己的最好成绩提升了5分钟。
女子项目的冠军花落黑马夏雨雨,她并非本届赛事的特邀选手,也不是职业跑者。作为清华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夏雨雨曾代表山西队参加了去年的全运会,获得女子万米项目的亚军。
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和选手参赛安全,本届北马赛事组委会与北京市相关部门、各协办单位通力合作,在赛事组织、疫情防控、医疗保障、赛道补给服务、交通调配等各环节优化标准,实现了安全有序的办赛目标。
其中,在疫情防控方面,今年的北马要求全体参赛选手在领取参赛物品前7日内不可离京,且在领物后至比赛日期间不再离京;跑者的北京健康宝需满足健康码无异常无弹窗要求;跑者需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比赛日前核酸并在入场时出示24小时内核酸证明等。
北马赛事组委会表示,未来北京马拉松将不断深耕竞赛组织水平、丰富赛事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积极拓展影响力,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