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国医改,有中国式办法(健康新征程③)

本报记者 王美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8日   第 09 版)

  近年来,贵州省赤水市为切实解决偏远乡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组建“党员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队”,定期上门为群众进行免费健康检查、送医送药。图为10月26日,在赤水市石堡乡大滩村,党员签约家庭医生走在送医上门的路上。
  王长育摄(人民视觉)

  图为10月26日,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直播间内,医生正在进行眼科健康知识科普。
  曹建雄摄(人民视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医改的目标。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表示,我们将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继续探索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改革支付方式

  把医保基金花在刀刃上

  挂号、检查、取药……在这个就医过程中,如果您是医疗保险参保人,超过起付线后,每一项花费都有一部分由医保基金承担。

  如何用好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支付机制是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的关键机制。”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说,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仅是医保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群众获得更高质量医保医药服务的需要。

  国家医保局医保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表示,支付方式改革是为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用有限的医保基金为参保人购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激励医疗机构和医生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促进分级诊疗。

  2019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先后启动30个城市的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和71个城市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国家试点。2021年底,101个城市已经全部进入实际付费阶段,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推动医保管理机制的深刻转变,包括医保付费从按项目付费向价值付费转变、从最终买单向主动作为转变、从单纯的手工审核向大数据运用转变、从粗放的供给侧管理向精细的供给侧管理转变等。

  今年,国家医保局启动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一是狠抓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和医保基金的全覆盖;二是完善核心要素管理与调整机制,健全绩效管理与运行监测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价与争议处理机制,建立相关改革的协同推进机制;三是牢牢抓住专业能力、信息系统、标准规范和示范点的建设,夯实基础,确保支付方式改革行稳致远;四是引导和协调医疗机构重点推进编码管理、信息传输、病案质控和内部运营机制建设的协同。”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介绍,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地区正在推进住院费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监测支付方式改革的成效,真正发挥医保支付“牛鼻子”作用,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构建诊疗新格局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过去10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未来将从4个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减少跨区域就医。截至今年7月,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今年年底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许树强说。

  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有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卫生人员超440万人。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目前基层诊疗量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下一步,要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的力度,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缩小区域间服务能力差距。推动医联体内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搭建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做好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构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充分发挥医保对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基层留住人才;增加分级诊疗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以周口市为例,市级成立‘三集团一中心’,组建互联网医院,建立国家级临床研究合作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县级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实行县乡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河南省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表示,通过市级医院专家、学科、管理“三下沉”,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资源,实现市域医疗资源协同发展,群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康复不出乡、小病不出村”。

  赋能公立医院

  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在满足群众日常就医服务需求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立医院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指出,国家卫健委对公立医院提出“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发展要求。“三个转变”即发展方式要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要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的要素来进行转变。“三个提高”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以省为单位,在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省域内各级各类、分门别类的公立医院,明确具体目标、重点任务清单和配套措施清单,探索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地市为单位,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许树强介绍。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落脚点在于维护公益性,维护公益性的前提就在于坚持政府主导、公立医院主体地位。”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季晶介绍,近年来,苏州推出了“转、推、定、改”一系列举措。

  转,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卫生健康部门的管医职责、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权责义务。

  推,就是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全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降低。

  定,就是确定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公立医院章程,建立符合医院实际、发展重点的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绩效管理效能效率。

  改,一是改革体系,目前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纳入医联体,建成11个城市医疗集团、15个县域医共体,98个专科联盟、29个远程协作网,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8%;二是改进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会诊、日间手术、责任制整体护理及中医综合诊疗模式;三是改善服务,深化智慧健康建设水平,市民就医只需一部手机。

  “通过以上举措,让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提升老百姓就医获得感,真正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脚到公益性上,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季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