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诗意笔触描绘绿水青山(新作评介)

何喜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绿子午》是作家高凯继《战石油》《拔河兮》后,推出的“春风三部曲”收官之作。从关注国家的石油能源命脉,到记录脱贫攻坚时代答卷,再到书写绿水青山、山乡巨变,高凯以敏锐的文学嗅觉捕捉时代风貌,将文学触角伸向普通大众内心。

  《绿子午》用12章20余万字,聚焦黄土高原腹地绵延400余公里的“绿色长城”——子午岭。作品纵向追溯子午岭的历史变迁,横向记录林业人植树护林、养林育林的艰难,展现陕、甘两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描摹出黄、红、黑、绿“四色子午岭”的壮丽画卷。该书的创作宗旨是讴歌隐藏在青山之中,鲜为人知却如松林般立于山脊的护林员群体,弘扬“扎根林区、以场为家、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子午岭精神。

  作者历时百余天,靠双脚丈量子午岭60个林场和4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土地,用脚板增加笔杆的分量,为呈现近百位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源头活水和独家素材。书中写了三代子午岭人,第一代开拓者梁生财、王西元、姜全仁等,他们搭窝棚,吃杂粮,肩挑背扛,架桥修路,为栽树育林穷尽一切;在“绿色接力”中,子承父业的第二代林场人建林、育林、成林三兄弟,“山间的百灵鸟”最美护林员王小丽,瞭望台上的“森林司令”叶俊英等,扎根深山倾情守卫,把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漫山林海;新时代的第三代林业人,如两个月走遍林区的卢王帅,守护父辈们栽下的油松的任强等,他们身上流淌着老一辈林业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基因,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继续守护绿色资源,继承和发扬着子午岭精神。

  作者梳理数十本史志,追溯子午岭历史,写出了子午岭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在书写林业人生活时,作者总结出曾经的“十大难关+1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走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业难、通信难、结婚难、收入难和娱乐难),像一个熔炉炼就了护林员的铮铮铁骨,让三代护林员为什么守林、为守林付出了什么,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好在,随着子午岭的改革发展,一言难尽的十一大难题如今都得到了基本解决。这些篇章传递给读者的是:奉献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几代平凡护林员的非凡坚守。书中还引用了两篇看似不起眼的巡山日记,原汁原味展现了护林员因“深爱着这片土地而眼含泪水”的奉献精神。

  在起书名时,高凯将原题“子午绿”改为“绿子午”,“绿”字当前缀,把一个形容词变成了动词,考究新颖。他充分发挥诗人的文学才能,将今天的子午岭描绘成一个见山皆秀色,望水有倒影的童话世界。作者写道:“你能点亮一盏马灯/但你能点亮一粒萤火吗/你能穿越一片古老的大森林/但你能穿越一棵树的年轮吗/在这里你能走进内心的宁静/就能走进你的童话。”这是作者徒步穿越秦直道,在“人在山中走,如同画中行”的美景之中,发出的由衷感慨。

  诗性的语言和思辨的叙述,呈现在《绿子午》的字里行间。作者不仅写出了绿色的子午岭,还写出了子午岭的斑斓之色——子午岭是黄色的,轩辕黄帝在此,它所依附的黄土高原,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子午岭是红色的,它曾经孕育的革命烽火、点燃了不息的红色文化;子午岭是黑色的,蕴藏在地下的那些煤和石油,创造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