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创新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奋斗正青春 创业正当时

青年人才成为创客主力军

本报记者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1日   第 05 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左)和孙女孙歌尧在展示香包的制作技艺。
  许丛军摄(人民视觉)

  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安徽省合肥市主会场的主题展区,杨帆正在修复古生物化石。
  资料图片

  9月29日,在湖南省常德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的一家科创公司,创客们在办公区工作。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9月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白牛村电商大楼的农创客中心,创客在整理要进行直播销售的特色农产品。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图为星测未来科技公司创始人、今年28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生曹德志。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播出的专题片《这十年·突破的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青年人才正在成为中国创新主力军。”

  事实上,在创业这条赛道上,青年人才已成为创客主力军。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

  随着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孵化成市场“金蛋”,一个个新创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一条条产业“新赛道”开辟未来新前景,青年人用自己脑洞大开的创意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青年创客,记录了他们精彩纷呈的创业历程。

  

  “带着我们的智能机械臂走向世界”

  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9月,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在主会场安徽省合肥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创客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成果。

  打磨木板、装卸物品……在合肥会场的主题展区,几个灵巧挥舞的机械臂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是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智能协作机械臂,可以代替人工进行高精度的重复组装工作。

  公司创始人刘培超是“双创周”的“老熟人”了。2015年,刘培超带着他的第一代机械臂产品参加了第一届“双创周”。7年后,30多岁的刘培超再次来到“双创周”。7年间,他创立的越疆科技已发展到600多人,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硕士毕业时,适逢‘双创’热潮,于是决心自己创业。”刘培超说,创业路上也遇到过很多挑战,但好在国内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支持政策也多,增强了自己创业的信心。

  为了鼓励青年创业,各地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措,如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省级优秀创业项目可按规定享受5万元至20万元资助;支持毕业学年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

  “现在,对于带着我们的智能机械臂走向世界这一目标,我和我的团队更有信心了。”在刘培超看来,随着社会创业创新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完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会投入其中,这将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助力。

  “年轻人能快速接纳和拥抱新的知识和技术,有更多打破传统和探索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创业创新,有助于激活社会的创新体系,从不同维度探索最新的发展机遇和垂直领域的先进技术。”刘培超说。

  “给卫星装上AI大脑”

  在清华园中,越来越多富有创新梦想的年轻人开启了创业征程。今年28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生曹德志便是其中一员,他一直在为探索宇宙和遥观全球的目标而奋斗。

  在曹德志的履历中,“创新”“创业”是高频词汇。“我和我的合作伙伴是从2019年开始策划创业的,最早是受到实验室发起的伽马射线暴探测星座组网计划——‘天格计划’的启发。当时我们注意到科研过程中有一个需求,就是利用边缘端的处理能力,将卫星收到的数据快速处理并完成在轨触发工作,为地面的大望远镜后随观测提供预报。这为科研观测应用带来了大幅度的时效性提升。”曹德志说,“我们进一步想到也许所有的卫星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开始探索卫星领域的商业化机会。”

  2020年,曹德志联合几位创始人一起成立了科技型创业公司——星测未来科技。作为卫星载荷解决方案供应商与在轨实时服务运营商,公司以“卫星推动世界进步”为使命,以高性能星载边缘计算能力为驱动,提供全流程的星上智能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给卫星装上AI(人工智能)大脑。”曹德志说。

  星测未来致力于提供低功耗条件下的高性能星上处理平台,并结合数据采集、快速处理、AI在轨数据压缩、AI图像解译等一系列应用,提升卫星行业应用的效率,降低卫星制造和运营成本。

  “2020年,我们的一款星测系列产品已经搭载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且完成了在轨验证。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长征八号遥二火箭的两颗卫星搭载,分别是天仪研究院的创新雷神号和巢湖一号,后续还将搭载发射超过4颗卫星,从而进一步打开市场。”

  从一个创新想法到商业变现,对于学生创客而言,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攻关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一片能够帮助自己迅速成长的“沃土”。

  在曹德志看来,自己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我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认可。清华大学有非常丰富的平台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商业逻辑,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一种珍贵的肯定,这种肯定让我坚定了信心。”

  谈及清华大学的创业环境,曹德志认为,清华大学对于创业者非常包容与开放,学校不仅提供制度支持,还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团委的“创+”平台以及经管学院的“x-lab”平台,都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获益其中。

  根据清华大学2021年公布的数据,自2016年入选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总投资6.9亿元,搭建双创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载体空间面积24860平方米,组织各类双创活动近2800场,覆盖130所高校,培训27万双创学生,服务540个双创团队,孵化157个培育企业或项目,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交易额高达8350万元。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伟大的创业。”曹德志说,“立足清华热土,飞向浩瀚宇宙,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

  “让孩子们听见‘来自远古的声音’”

  在合肥启迪科技城创客空间地球日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三叶虫、狼鳍鱼等古生物化石吸引了很多孩子的目光。公司创始人杨帆坐在一群孩子中,使用气动笔修复手中的化石。

  “我从小就对古生物化石感兴趣,”杨帆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去教育机构实习,看到小朋友都很喜欢恐龙等古生物,于是就萌生了做地学(地球科学的简称)科普教育的想法。”

  2019年,杨帆在合肥创办了地球日记公司,专注于古生物、矿物科普,“希望让孩子们听见‘来自远古的声音’”。此外,她还邀请了地质学、电气学的青年人才加入,研发古生物化石修复实验室设备。

  杨帆的公司目前以古生物化石、矿物、陨石科普及展览为主要经营项目,以促进5—12岁的儿童身心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集创新展览、精品研学、特色文创为一体的全新领域地学科普体系,走进博物馆、学校、社区,为长三角地区3万余名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当前,地球日记已经研发出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古生物化石修复系统。”杨帆说,“这套系统不仅销往全国各博物馆、科研院所和高校,还出口多个国家。”

  “我的创业源于热爱,怀揣梦想将爱好转变为事业。梦想是每位创业者心中不会熄灭的火苗,为了梦想我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与热情。”杨帆说。

  “用创新继承传统技艺”

  “2022年,我们的香包生意应该越来越红火了吧!奶奶期望的工作室也应该开张了吧!”

  2017年,孙歌尧亲手埋下了这个“时间胶囊”。5年之后,再次打开“时间胶囊”时,孙歌尧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第五代传承人,继承了奶奶王秀英的香包技艺和事业。

  “徐州香包历史悠久,我奶奶做了几十年香包,从高中起我就跟着她学习。”孙歌尧说,她希望徐州香包能传承下去,被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奶奶常说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个精神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2020年,大学毕业的孙歌尧回乡创办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对徐州香包的款式、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传统香包的基础上,这位95后非遗传承人设计出小巧、便携的香包样式,味道上增加薰衣草等花香,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还在生产工艺上引入3D打版等现代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香包推广上,这位年轻好学的女孩有更多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她联手相关文创公司,在香包设计上融入了各种时尚元素,又联系了一些网络公司,将时下最为流行的手游元素加入香包。此外,她还积极参与网络直播。今年6月13日,孙歌尧的香包工作室参加了央视新闻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共同推出的“把非遗带回家”专场带货直播节目。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公司生产的香包供不应求,香包加工直接带动当地就业2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

  孙歌尧说:“作为一名年轻的传承人,用创新继承传统技艺,让香包这一传统手艺走入更多群体,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并体验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是我奋斗的目标。”

  今年6月29日,孙歌尧给5年后的自己又写了一封信。

  “2027年,28岁的孙歌尧,你好!不知道我们的香包发展得怎么样了?有没有让创新系列更加完善,有没有参加更多更大的展会……我们要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把香包这个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新技术让‘跑步鸡’成了‘放心鸡’”

  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手机一天到晚总有接不完的电话……90后青年唐平冬喜欢称自己为“农创客”,回到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老家第八年,他仍然保持着满满的创业热情。

  乡亲们养鸡,是唐平冬从小就熟悉的生活场景。“乡亲们早上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集镇上卖土鸡,经常卖不出去又挑回来,更别说卖上好价钱。”2014年,唐平冬放弃城里不错的工作,返乡创业,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唐平冬走访发现,散养土鸡其实很受消费者欢迎,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辨认,而一般养殖户也无法向消费者证实。如何破解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了唐平冬灵感。“有一次,我受到刷运动步数的启发,琢磨着把这项技术运用到养殖中。”唐平冬回忆。

  好想法需要新技术来实现。2016年,唐平冬创办了浙江一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溯源脚环,解决了供需之间关于农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养的每只鸡,全程都会套脚环,这就能实现对养殖全过程的严格把控。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所以叫做‘跑步鸡’。”唐平冬介绍,“借助新技术,养鸡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跑步鸡’很受消费者欢迎。”

  “新技术让‘跑步鸡’成了‘放心鸡’,‘跑进’了全国大市场,‘跑出’了好收益。”唐平东说,通过电商平台,“跑步鸡”卖出了好价钱,鸡蛋销售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增收,是唐平冬返乡创业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2018年,唐平冬的浙江一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跑步鸡”项目为切入点,打造“生鲜侠——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探索“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企业+村集体”的“3+”助农模式。“我们鼓励农户用土地入股,同时当养殖员。”唐平冬介绍,公司将大鸡舍承包给多个农户,或者农户自建鸡舍,公司免费提供鸡苗和智能溯源脚环,并组织农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农户养殖的鸡达到出栏标准后,公司回购。

  “现在这样养鸡,真有奔头!”泰顺县彭溪镇车头村村民唐宗靓感慨,前些年自己养鸡,没挣到什么钱,有时甚至还赔钱。去年他参与“跑步鸡”项目,仅养鸡就收入3.5万元。2021年,仅彭溪镇的“跑步鸡”养殖基地就助农创收近800万元,带动农家乐、民宿以及其他农产品销售近350万元。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回来创业就是想让家乡的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6年来,唐平冬用新技术养鸡,累计带动180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辐射带动15个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他牵头打造的农创客创业园,吸引27家返乡创业企业入驻,去年总产值达2亿元。今年1月,唐平冬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