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到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南海还是北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家园越来越美;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国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运行;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年度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中国力度。
望海楼上望林海
本报记者 邵玉姿
凌晨5时,天还未亮,赵福州便已起床,走到窗边四处瞭望。“今年秋季非常干燥。现在是高火险期,要时刻提高警惕,细心观察,不能出一点意外。”赵福州说。
赵福州是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瞭望员,是这片林海的第二代“绿色守护者”。1983年,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赵福州带着爱人陈秀玲一起来到林场最南端的天桥梁望海楼驻守。点的是油灯,喝的是雪水、雨水……那时候的天桥梁望海楼只是一座两层小矮楼,缺水又缺电,条件十分艰苦。
“以前周边多是小树苗,一眼望去荒凉得很。”如今,小树越长越高,连成了一片林海。和小树一样变高的还有天桥梁望海楼。“现在咱望海楼一共有5层,有水有电还通了网。最重要的是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条件越来越好,咱更要努力守护好这片林海。”赵福州说。
一台望远镜、一部电话、一个记录本整齐地摆放在望海楼瞭望室的小桌上,桌旁还有一张小床。作为“林海的眼睛”,为了能够随时观察林海情况,赵福州和老伴儿每晚就在瞭望室休息。“起来喝杯水的工夫也得抓紧往四周望望,时刻保证林海的安全。”
每天对望海楼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进行定时瞭望,每15分钟记录一次瞭望情况……有人说守护林海的日子有些枯燥,但赵福州打心底热爱这份工作。去年,本该退休的他主动选择继续留在望海楼,守护林海。“这片林子是父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老两口一定要把它看护好、爱护好。”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赵福州和老伴儿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幕盛况。“我们要用一生守护这片林海。”赵福州说。
德吉村里幸福来
本报记者 姜 峰文/图
仲秋时节,黄河水蜿蜒如练,两岸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河畔的德吉村里,家家户户悬挂着国旗,加羊索南身着藏族服装,把门前农家乐的标牌擦了又擦,敞门迎客,忙得不亦乐乎——这里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兴起了一座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的移民新村德吉村(“德吉”,藏语“幸福”之意)。
曾几何时,加羊索南是“守着黄河没水吃”,祖祖辈辈生活在河谷旁的高山上,看得见河,喝不上水。“从小我就跟着大人骑牦牛下山驮水,非常费时费力;一到冬季,河面封冻,还得凿冰取水,十分危险。”他回忆。
2015年,加羊索南一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后,他们搬迁到了黄河边海拔不到2000米的德吉村,村里251户村民,分别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的30个行政村,全部是山大沟深的地区,搬迁下来的贫困户占比超九成。
搬出大山,向水而生:在德吉村,人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当地还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河谷自然风光,发展起特色农家乐,让贫困户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打小放牧的加羊索南收起了牧鞭,转型干起了厨师,酥油、炒面、血肠样样精通。“夏天旅游旺季时,一个月就能接待游客数百人次。”很快,全家人顺利摘下了“贫困帽”,孩子们也就近去县城里上了学。
住着窗明几净的藏式新居,看着络绎不绝的客人盈门,加羊索南红光满面,“一称体重,发现自己比搬迁前胖了30斤!”
“好日子才刚开始,甜头还在后面!”望着门前川流不息的黄河水,加羊索南满怀憧憬。
人民英雄冲在前
本报记者 范昊天
以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身份,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十分激动:“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全省公共卫生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指明了方向。”
2020年9月8日,也是在这里,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两年多来,张定宇在新的岗位上履职尽责,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推动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工作。
“在今天这个工作岗位上,我必须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关注一线。”张定宇表示。
去年初,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着力解决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我们将‘323’攻坚行动作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疾病早筛早治、降低群众医疗负担。”张定宇举例说,今年上半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心梗溶栓治疗200多例,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医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张定宇总是那个冲锋在前的人。他曾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赶赴汶川灾区抢救伤员,随中国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坚守一线,率领全院干部职工累计救治28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不少为重症、危重症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最近,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捐赠自己的遗体用于渐冻症研究。“我将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身许党,为党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张定宇说。
梨树模式助丰收
本报记者 何欣禹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省梨树县被誉为“东北粮仓”。近日,这里的300多万亩玉米进入收获期。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玉米地里穿梭,一边收割,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这就是梨树模式。”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4次,再肥的地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梨树县的黑土地因此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王贵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各地“取经”,请专家学者为黑土地“问诊”,最终研究出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
梨树模式带来的益处还有很多。据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正常年份每垧(1垧=15亩)地要比传统垄作增产5%到10%。对农民来说,动用农机具的次数少了,每年每垧地也能省下不少钱。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这让王贵满和同事备受鼓舞。截至目前,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达285万亩,占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89%,实现了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吉林省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2021年,梨树模式研发基地玉米超高产试验田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
今年,梨树县的收获期将持续至10月底。说起预期产量,王贵满胸中有数:“稳产增产有保证。”他已开始研究起“米豆间作”模式:在产玉米的地上再多产几千斤大豆,技术成熟推广后,不仅能增加大豆产量,也能为农民增收。这是一名农业工作者心中最朴实的愿望。
水清岸绿白鹭飞
刘新吾 熊 瑛
进入深秋,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岳溪河水清岸绿,村民悠闲漫步。
“以前,这哪里是一条河哟,分明是一条臭水沟。”附近村民李启大说。岳溪镇依岳溪河而建,3.5万余群众临河生产生活,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曾直排河中,环境污染严重。“张河长带着我们治河,现在成了‘幸福河’,河水清了,有时还有白鹭飞来。”
“张河长”,就是岳溪河河长、岳溪镇镇长张德明。他带领大家清掏岳溪河垃圾,整治偷排乱排的养殖场,对雨污管网进行分流。巡河更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发现河岸有垃圾,他顺手捡起;群众在河里洗衣服,他好言相劝;群众往河里倒垃圾,他赶紧制止;雨水口有污水排出,他寻根究底……
既要遏制人为污染,也要防范意外风险。今年3月,张德明在巡查中发现河面漂着一层油污,经过仔细排查,发现掩埋在地下的污水管道破损,出现污水跑、漏、冒现象。他马上安排人员连夜抢修,有效遏止水污染。“现在,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河里的鱼虾成群。”张德明说。
近年来,开州区实施基层河长激励,并制定《开州区河长制工作约谈实施细则》。一大批基层河长奋战一线,治河护河。流域水质持续向好,“暖风吹得白鹭来,一湖碧水映开州”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