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0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约继续一步步进逼俄罗斯(观象台)

□ 崔小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0月08日   第 06 版)

  日前,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承认,目前在俄罗斯边境附近扩大存在的计划“始于几年前”。这既是北约对当前地缘战略态势的明确确认,也是北约试图表明自己是有计划、有预谋、有准备地对俄罗斯实施战略挤压。借此,北约希望达到坚定北约成员国对当前俄乌冲突态势的立场、鼓动乌克兰军事对抗俄罗斯的决心、打击俄罗斯战略信心等多重目的。

  罗布·鲍尔的表态只是说出了部分事实。冷战结束后,在对俄罗斯释放善意的烟幕弹之下,北约从一开始就在谋划并推进对苏联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扩张。经过几轮东扩,北约势力范围持续扩大,一步步进逼和包围俄罗斯。

  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与俄罗斯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双方关系可以用三次“起落”来概括。

  第一次“起落”从是1991年到1999年。1991年的北约战略概念,将俄罗斯从主要战略威胁降低为潜在和残余威胁。1992年,时任北约秘书长韦尔纳与俄总统叶利钦甚至在会晤后宣称,双方到了“伙伴和合作的新时代”。1995年,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7年,双方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重申双方不再为敌手,将加强在欧洲安全、维和、军控、反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并设立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因此,俄罗斯隐忍了北约的首轮东扩。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后,俄罗斯宣布暂时中断与北约的一切关系,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第二次“起落”是2000年到2008年。2000年,普京上台后,推行兼顾东西方的“双头鹰政策”,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破冰。“9·11”事件给双方提升关系带来契机。2002年5月,北约与俄罗斯正式签署《罗马宣言》,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取代北约—俄罗斯联合常设理事会,“19+1机制”让位于“20机制”。俄罗斯虽在核心问题上没有“否决权”,但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核扩散、军备控制等非核心事务领域的合作中,与北约19个成员国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协议签署标志着北约与俄罗斯关系进入新阶段。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再次跌入低谷。

  第三次“起落”是2009年至今。2009年,北约主动恢复与俄罗斯合作,并确定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框架下“全天候”的合作性质。2010年,北约里斯本峰会批准的战略概念文件甚至声称“希望看到北约与俄罗斯之间有着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暂停所有与俄罗斯合作,双方关系全面恶化。2016年,北约华沙峰会将俄罗斯称为主要威胁。2019年,俄罗斯与北约的对话基本停止。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并对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

  在这三次“起落”当中,构建新的安全合作架构是双方关系提升的主要动力和目标。但围绕着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地缘战略与安全利益上的博弈,始终是双方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北约在欧洲的扩张,导致这一矛盾不时爆发,给双方关系带来破坏性后果。

  北约是冷战遗物,早已不能适应21世纪的世界发展大势。但美国仍旧执着于冷战思维和霸权理念,试图通过不断调整战略,为这个本应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冷战机器续命,服务自身的霸权利益。

  近年来,北约在扩展活动区域、树立新的战略对手方面再次蠢蠢欲动,将手伸向万里之外的亚太地区。北约这种“亚太化”趋势不但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发展局面,也将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早已引起亚太地区国家的高度警惕。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