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绿色抚平矿坑“疮疤”

本报记者 朱金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27日   第 08 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脚下,曾经的砂石采矿塌陷区变身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近镜头】早上7点35分,7524次列车从宁夏银川火车站开出,缓缓驶向贺兰山深处。“前些年车窗不敢随便开,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衬衫也变灰衬衫。如今山上的矿坑不见了,一路上满眼郁郁葱葱。”工作多年,列车员李静亲眼见证了贺兰山生态环境之变。

  

  上世纪末,因煤炭、硅石等资源丰富,贺兰山发展起“靠山吃山”的采矿产业。机器轰鸣间,削峰滥采、无序堆砌渣石等乱象也在不断发生。洗煤废水染黑了土地,近百米深的矿坑“满目疮痍”,一时间,本就脆弱的贺兰山生态更加恶化,风沙漫天、道路塌陷等环境问题令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2017年5月,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对自然保护区内的169处人类活动点开展专项治理,退出煤炭产能1600万吨。因循就地取材的思路,昔日荒滩上筛拣出的石块被用于建筑和道路,回收的铁路道轨成了葡萄架支柱——就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上,葡萄园沿山势绵延,为贺兰山东麓增添一片碧绿。

  “我的父辈在贺兰山开采砂石,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得让矿坑变景区。”据当地酒庄负责人介绍,通过改建地窖、引水成湖、覆土植绿,原先近6000亩废弃矿区已得到修复,不仅建成了2000多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将矿产开发转型升级为生态友好、附加值高的葡萄酒产业,还依托矿坑的地形地貌,设计园林景观和健身设施,为当地人打造了一座文化运动休闲公园。

  如今,满目新绿抚平了贺兰山曾经的矿坑“疮疤”,因煤而兴的7524次列车也摇身一变,成为“石炭井号”旅游列车,载着游人来到贺兰山间,感受良好生态带来的美景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