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初来乍到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留学记)

黄 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22日   第 08 版)

  作者在悉尼大学校园内。

  不知不觉,来澳大利亚已经两个多月了。

  回想起两个月前,父母送我到哈尔滨太平机场时,一家人内心喜忧参半,在机场安检处久久不愿分别。对比我此刻心情的平静,出国前的紧张与惆怅仿佛已经过去很久了。

  刚来时,我忙着入学报到、参加实验室培训,日子过得十分紧凑。这也正合我的心意,在家等待公派奖学金的半年已经休息了足够多的时间,我早已准备好大干一场了。

  6月29日一早,一夜未眠的我和我的忐忑一同降落在悉尼金斯福机场,与转机时结识的一对夫妇一起忙乱地领取行李、过海关,直到顺利出机场后才松了口气。那天,我在房间放下行李,就来到悉尼大学的Madsen大楼——这里即将成为我博士3年的大本营。

  课题组的师兄们都很热心,他们带我逛了校园和实验室,一想到未来我有可能在这里做出漂亮的实验成果,就觉得激动。一路走来经历的所有情绪:出国前的忐忑、申请过程的苦痛……这些好像都值得了,我真的很感谢国家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

  入学的过程却有了“波折”。我早早便递交了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证明,可入学确认书迟迟不下,我十分担心是不是哪一步出了差错。在悉尼冬日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清冷孤寂的出租屋不断涌来一阵阵寒意,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那份深埋心里、身处异国他乡的不安定与担忧,在环境的渲染下终于爆发了。在仿佛将要失去一切的瞬间,我想到了一切可能坏结果。其中酸楚,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在我多番邮件“轰炸”后,闲适惯了的澳大利亚人终于以“惊人”速度,在1天内就把我入学的全部手续都办完了。我兴奋地开始预约实验室培训,参加线上的各种安全考试,等待着线下操作培训。可澳洲人“从容”的工作习惯又给我上了一课——简单的制样试验竟然安排到了月末,其余安排更要在那之后。我十分无语,但初来乍到也只好入乡随俗了。老师和师兄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劝慰我说刚好趁这段时间多出去走走,去看看悉尼的风景。

  此时的悉尼已经结束了它初冬时的阴雨连绵,太阳开始显露出威力。即使是下午,阳光也明亮得像正午那般,毫无保留地铺洒下来,映在哥特风格的建筑上,也点亮公园绿油油的草坪和五颜六色的花朵。我决定先去找寻这座城市里的中国印记,去唐人街看看。

  唐人街旁的办公楼并不很高,但各有特色,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城中心的有轨电车与公交车络绎不绝,车上却没有那么多乘客。只是提醒行人过马路的信号灯嘟嘟响个不停,每次一听到这嘟嘟声,即使我正坐在附近的长椅上,心里也感到一阵焦急,仿佛也正赶时间那般。

  我绕着唐人街转了好几圈,在每一家店铺门口细细打量,这里街道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华人面孔也更多了。看见这些陌生却可亲的面容,我的心里也涌起丝丝暖意,好像我不是自己一个人,有很多个身处异国的“我”也在这座城里奋斗着。

  更让我这个“吃货”高兴的是,这里有很多国内的美食。火锅、港式茶点、烧鸭饭……还有人气高涨的麻辣烫,店里来捧场的外国友人也有不少。中餐馆的味道很正宗,价格又公道,当时我就决定以后周六多来打打牙祭,犒劳一下我的中国胃。

  7月中,有国内朋友来悉尼等着8月转机回国,有了伴我自然更爱出门了。每个周末我们都相约一起去打卡悉尼的景点,天文馆、歌剧院、美术馆……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也在其中感受到了悉尼别样的风情。

  如今,简单的生活节奏、健康的工作时间,都在帮助我高效、快乐地完成任务。每晚回到小屋,收拾好房间后,便在音乐的陪伴下阅读,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周六,走出家门,坐上公车去探索城市角落,走累了便在长凳坐下,享受一瓶可乐,或静靠在椅背上看人往人来、望云卷云舒,或用笔写下此刻的感受:我爱人间的烟火气,流淌在岁月里的风与月。

  (作者为悉尼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