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0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广州市黄埔区融德里——

古典与现代的交响

陈世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08日   第 11 版)

  鹊桥。

  戏台。

  夜幕中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民居。

  陈世旭
  郭红松绘

  多年来,笔者因为职业缘故,不时南来北往,参观过许多古村、古镇、古街,但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融德里,我看到了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一

  融德里位于原沙步村鹿步大街,紧邻鹿步滘古运河。南宋末年,中原移民南渡,在此造屋、凿井,铺路、挖塘,垦荒、种地,立祠堂、建神庙。1993年,沙步村进入全国“亿元村”行列。

  而今,作为城市更新项目,融德里被打造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融德里整体呈现一水两岸一湖心岛的空间格局,借鉴岭南传统布局方式,结合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设计思路,打造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群落。其主要由北广场、湖心岛及南广场三部分构成,保留了原有村落诸多宗祠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

  融德里的改造始终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建筑状况较好、有价值有特色的建筑保持原有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主要采用去污清洗方式并使用传统材料及工艺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和街区的功能进行提升,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商业、办公的需求。

  大量传统岭南建筑的细节元素如青砖、瓦片、岭南山墙等被精心保存,灰塑、彩绘、满洲窗、蚝壳墙等被完整保留。一些原有风貌特征不明显、保护等级较低、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结构被加固,后期加建的破坏原有风貌的部分被清拆。新建的仿古建筑在保证传统岭南建筑的风格下,局部使用玻璃、铝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既有古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的通透。对每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榕树都进行了实地测量,并通过控规调整对其进行保留。

  所有这些都只为一个目的:保存街区历史韵味和城市记忆。

  二

  融德里左岸展现传统的广州和沙步历史文化,是融德里的过去;右岸展示融德里的改造成果,是融德里的现在。

  脚下是保留原始面貌的石板路,适合岭南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雨天不打滑,潮湿不长苔。雕塑广场上,梅花林曲径通幽,天然石与卵石铺就了海绵湿地。

  商业外街是个开阔的广场,为村民在重大日子举办户外流水席提供了充足空间,能容纳200多桌、每桌12人的席面。湖心岛戏台以及水面两侧的音乐喷泉,营造出节庆氛围。

  融德里以岭南滨水睦邻街市为定位,以嫁娶文化、龙舟文化、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体验为核心记忆点,重点打造老字号酒楼、婚庆策划和特色民宿三大主力业态,从新生活体验和旧情怀感知两个角度,有层次地打造居民物质、精神需求供应集合点和游客惬意生活、体验人文目的地。

  通往湖心岛“鹊桥”的入口是极富岭南韵味的“石竹林”。“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鹊桥就在这样一片自然的石林之中。石竹林的石头采用本地英石,大块峰石独立成景,再搭配31种不同类型的“竹”,在桥头形成一个极致的“石竹林”景观。

  湖心岛戏台是整个融德里的点睛之笔,设计以“三开间牌坊”为意向。整体呈经典三段式设计:石砌基座、通透屋身、起翘屋面。局部采用岭南传统雕刻、龙船脊灰塑、檐下斗拱等元素,延续并融合广府建筑文化。

  戏台周边的彩趣花园,运用了大量彩色植物,形成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大榕树亭亭如盖,成为蕨类植物成长的乐园。掩映在连根榕树下的连理树广场,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寓意,新婚夫妇或是情侣在广场上挂红枝,许下美好愿望。榕树下的自然滩涂,生长有大量可食用湿生植物,为鸟类提供了觅食及栖息的场所。

  融德里最大的宗祠始建于明代,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雕花、碌灰筒瓦、青砖石脚。头门面阔三间,深两间,共九架,是沙步祠堂的重要代表,修复时最大限度还原了原貌。南岸建筑都是保留建筑。建筑之间的小庭院,模仿岭南传统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将私家园林的精致置于公共景观之中。文保建筑及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让古建筑真正活了起来。

  沙步是历代司衙所在地,古运河鹿步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河道的开拓极大程度便利了来往商船,使它们得以规避狮子洋的巨浪风险。鹿步滘又叫扶胥古运河,韩愈对扶胥港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描述。港口的看海亭三面环水,正对浩瀚珠江,黎明登临,可见日出奇景。“火云一烧,天海皆赤”,曾让遭贬的苏轼顿生“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的感慨。“扶胥浴日”由此成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海丝文化墙以大纪事碑的形式,将开挖古运河、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以文字及地图的方式予以呈现,凸显出扶胥港口重要的地位。

  三

  高耸的现代建筑楼群环绕融德里,那里有村民的复建住宅。村民们随时可到融德里休闲、购物,在湖心岛大树下喝茶、聊天、打牌、听戏,在祠堂祭祖,延续久远的生活场景。

  融德里入口即同心门,一为表明融德里居民和睦相处的初衷,二为呼应美好的婚庆主题。

  融德里由此成为黄埔旧改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标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充分证明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

  文化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

  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这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前提。

  历史不只是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今天被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前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后人拿来留恋和炫耀的历史,是今人创造和建设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和建设才是历史的真正生命。

  融德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始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优秀范例。借用一个比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融德里便是一首古典与现代的交响曲。

  (陈世旭,当代作家,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从事文学写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等,其中《小镇上的将军》《马车》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