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台港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高中“公民科”教学逐渐完善——

“帮学生建立关于香港和国家坚实的知识基础”

本报记者 冯学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05日   第 04 版)

  黎国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香港汉华中学供图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社会上有好多的庆祝活动,有见过或参与过的同学能否举手让我看一下?”讲台上,老师面带微笑、举起左手,向学生们投来期待的目光。师生初次见面,他想以学生们熟悉的回归庆祝活动开场,让有点拘谨的学生放松一些。

  2022年9月的开学季,香港各个中学的高一新生们将陆续开始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9月2日,在位于香港岛最东端的汉华中学,“公民科”教师黎国诏正为高一A班的30多名新同学上开学第一课。

  看着投影上列出的一系列庆回归活动的名称,学生们纷纷举手。黎国诏见状,又放出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的照片,进一步追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何香港要回归?”课堂沉默了一会儿,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同学答道:“因为香港原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黎国诏赞许地点点头,顺着学生的回答,开始引领学生正式进入第一个话题——“香港问题的由来”。

  从鸦片的危害,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以及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黎国诏的教学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学生们时而凝眉思考、时而争抢作答。期间,他还组织学生用平板电脑进行在线知识竞答,评选出答题优胜者。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从2009年到汉华中学执教起,黎国诏就一直承担原“通识教育科”(简称“通识科”)的教学。在他看来,新旧科目内容上有相近之处,但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大有不同。

  “原‘通识科’片面强调所谓‘批判性思考’,考试的题目大多机械地要求学生提出正反论点,而忽略了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培养。”黎国诏表示,过去涉及一些国家发展的议题也要正反陈述,学生为获取分数,不得不把负面观点放大,久而久之对他们国民身份认同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原“通识科”另一饱受诟病的问题在于,课程知识面很宽却没有既定教材,教师在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不得不参考媒体报道及评论编写教案、制作课件,令不少偏颇荒谬的内容堂而皇之进入课堂。

  按照香港特区政府要求,自去年起,高中一年级将开始教学“公民科”,取代原有的“通识科”。“公民科”课程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大主题组成,维持必修必考。新课程还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须参与一次内地考察,进行专题研习并展示考察成果和个人思考。

  从特区政府宣布改革“通识科”之时起,“公民科”教学支援问题就引起各界重视。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多,特区政府已经组织超过30场“公民科”教师培训,覆盖近1万人次;今年6月初,特区政府将首批通过评审的“公民科”课本上传至网络,包括6本中文版和3本英文版;以《香港志》、“历史有话说”为代表的,由民间机构及知名历史学者参与的历史类专业著作及视频短片纷纷涌现……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黎国诏播放了一段爱国爱港团体制作的关于《南京条约》的历史短片。类似这样的资源,过去一年他收集了不少。黎国诏认为,多一些权威准确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下课前,黎国诏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A4纸,上面印有他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从语言、血缘、文化习俗、历史等角度说明“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为什么说三条关于香港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等问题。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可以帮学生建立关于香港和国家坚实的知识基础,有更大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黎国诏说,希望通过他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们学会慎思明辨、理性分析,又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本报香港9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