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持久兴趣提高中文水平
张岩松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海外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华文教师有数十万人,在校学生达数百万人。从影响因素看,海外华文教育直接相关方有学生、家长、教师、华文学校。那么,如何从上述几方面突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瓶颈呢?
首先,从学生层面来看,坚定文化自信是中文学习的前提。大部分海外华裔青少年是在居住国当地出生、成长的,只有认识到父母和祖辈的华侨华人身份,对中国产生亲近感,才有可能真正接纳中文学习。可以说,中文学习的前提就是以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核心的文化自信。
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比如,想跟国内的爷爷奶奶视频通话,想了解为什么春节吃饺子,想看懂中文动画片等。有了初步的动机,就有了学习中文的入口。
形成长久兴趣是决定中文水平的根本,因为兴趣是学习中文的内驱力。中文学习不应拘泥于在哪个阶段一定要掌握多少字词句,而是应时刻保持学习兴趣。中文水平能否持续提高,成年后能否继续坚持学习也是重要因素。
其次,从家长层面来说,父母是构成家庭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家长的语言策略和文化意识很大程度决定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学习中文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家长可以从4个方面推动孩子的中文学习。第一,坚持在家说中文,哪怕孩子不用中文回答,家长也要坚持说中文;第二,带孩子多回中国实地体验,到各地看看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并感受了解当代中国;第三,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参加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让孩子吃最地道的中国美食,因为通过味觉记忆,可以让孩子与中国更加亲近。
第三,从教师层面来说,除了教学技能、任职经验等基本因素,海外华文教师的使命感、职业忠诚度也对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需关照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发展持续性,以培养出华文教育本土接班人,完成代际传承。
第四,从海外华文学校层面来说,需要营造校园中文环境。作为连接华裔学生、家长、教师的平台和纽带,学校应有意识将中文作为校园交际语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比如可以通过中华文化活动推动语言生活,因为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活动中使用中文,体验学习中文的乐趣,激发学习中文的内驱力。以我所在的横滨山手中华学校为例,多年来,学校连续举办中文演讲会,学生在舞台上面对数百名观众用中文演讲,实际上将语言学习与自我认知、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结合了起来,也收获了经由中文带来的自信。此外,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校还举行了醒狮点睛活动,全体学生参与,并在横滨中华街舞动70头醒狮,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参加活动后,学生的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华文教育是植根于华侨华人社会的,教授的是祖(籍)国的语言文化,所以二者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总之,突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的瓶颈需要多方合力、系统规划。
(作者系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
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是难点
王阿夫
曾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我目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从事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不到3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切实地体会到了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不同。曾有朋友对我说:“不都是教中文吗?能有什么不同!”他只说对了一半。确实,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都是中文教学,有一定共性,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简而言之,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传承”,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传播”;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华侨华人子女,而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华裔的外国人。
海外华文教育相较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教学对象的多元化,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大的难点所在。因此,不论是班型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还是教学等方面都必须适合其多元的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以汉园中文学校为例,学生为当地的华裔青少年、因工作关系外派到德国的中资企业工作人员的子女等。华人父母对子女的中文学习普遍要求较高,原因有“留根”“传承”的期望,也有回国后孩子能继续在国内学校上学的刚需。面对多元的教学对象,汉园中文学校的班级分为母语、继承语和二语3个班型。我教的3个班级均为继承语高年级班。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海外华文教育不能全盘照搬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不能采用和汉语国际教育相同的教学方法。同样,教学对象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教学内容上,海外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法、汉字、语言技能等方面。
例如,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法教学占较大比重。然而,在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中,很多语法规则并不需要花费时间讲解,华人家庭的学生一般有着较好的语感。如“比”字句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点,但华人子女可能从小就会说“他的苹果比我的大”这样的句子。汉字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是“难点”,但并非重点。而在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中,汉字教学却恰恰相反,是“重点”,而非“难点”。华人子女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对汉字并不陌生,学习汉字没有“畏惧感”。
另外,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言技能教学中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的学习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然而,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在汉园中文学校的学生中,多数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用中文交流。但是,他们的读写能力却远远低于听说能力。因此,在海外华文教育中,语言技能教学的内容是巩固、提高“听说”能力,强化“读写”能力。
那么,如何强化读写能力呢?这就说到了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若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大量阅读。我为自己教授的3个班级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籍中有小学版与青少版的《西游记》,因为书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完整的探险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我并不强行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而是建议他们在不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快速阅读。但是,要求学生标注出喜欢的句子和有意思的内容,并和其他同学分享。阅读的同时,写作训练也必不可少。我曾要求学生去看绿芽、红花等具有季节特色的景色并进行描写,也曾加入介绍德国的风土人情、体育明星等写作内容。
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外,海外华文教育在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及测试等方面也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多元性,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系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中高级专业中文教师)
讲述汉字源流是有效方法
周姝珺
多年来,不少华人家长和有心投身海外华文教育的老师们在海外华裔中文教育领域不断尝试,但也遇到多重挑战。
北美华文教育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非营利周末中文学校以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华裔学生通过考试。此外,就职于美国学校的中文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水平各级别考试,以此作为教学测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文教学方面还有可改进之处。
以我所在的童心中华文化学校为例,学校于2015年成立,从2016年起,学生开始参加HSK考试,当时以学生年龄小、学制短而引起同行关注。我们的中文教学衡量标准是以国内同年龄学生的汉字认字量为参照,另外增加国学课、文言文、书法等课程,这些做法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此外,童心中华文化学校自编教材、编写统一教案、按时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做法,也吸引了不少美国学生,这也是学校教学理念在当地得到认可的体现。总结其中的经验,是我们坚持高质量的中文教学。
在海外教华裔青少年中文,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笔者常思考的问题。是让学生能把简单中文对话写下来并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吗?我们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外华裔青少年达到上述中文水平,相关中文APP就能实现,所以,仅仅达到上述目标是不够的。
根据童心的教学实践,学中文要早、多、快。原因之一是,从思维发展阶段来看,儿童期是识记汉字比较好的阶段;原因之二是,英文的听说读写和中文的听说读写不同,海外华裔青少年最好在英文阅读思维占主导前,将中文水平提升到能自主阅读的程度。
具体而言,首先,要提高学生识读汉字的数量并注重培养学生中文写作的能力。其中,讲述汉字演变过程、认识甲骨文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把中文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第三,要开展文化教学。
但再好的教学理念只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才能发挥效用。如果家长不积极,孩子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影响。以美国为例,不少学校开展“国际夜”等展示不同国家文化和饮食的活动,这正是中文学校展示自己的机会。笔者还记得当童心中华文化学校的国学艺术团出现在活动现场时,学生家长很是自豪,这也反过来让其更支持孩子的中文学习。此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中文感兴趣,如果能把这部分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爱中文、爱中华文化,也会增强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认同感。
就提升中文教学效果而言,良好的师资是首要前提。教学实践证明,吸引中国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到海外的华文学校实习是有效方式。这样一来,就可以运用海外华文学校一线教师和中国国内相关专业学生两种人才资源,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童心中华文化学校便是中国高校和美国当地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学校从中受益良多。
总之,华裔青少年学好中文既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推动,也离不开海外华文学校的高质量教学。
(作者系美国亚特兰大童心中华文化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