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走近四川芦山根雕——

巧手镌刻新时代

刘裕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16日   第 07 版)

  刘毅恒正在雕刻“中国梦”系列作品之一。
  图片为何斌摄

  根雕作品《丝路》。
  图片为何斌摄

  根雕作品《撸起袖子加油干》。
  图片为何斌摄

  根雕作品《向着光明冲锋》。
  图片为何斌摄

  盛夏一日,笔者慕名走进四川省芦山县根雕文化产业园,千姿百态的根雕艺术品,令人感叹天然的树木根须在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后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毅恒工作室,一件即将完工的根雕作品引人注目:身着壮族服饰的少女,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双手击鼓,灵动可爱。刘毅恒手持刻刀,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打磨。近年来,他尝试用根雕艺术表现时代主题,这件作品是“中国梦”系列作品之一,反映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

  

  传承家族技艺

  根雕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有着数千年历史。芦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芦山根雕传承汉代石刻精髓,充分利用树根的天然造型,以“巧雕”化腐朽为神奇。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刘毅恒1974年出生于芦山的木雕世家。“我太爷爷、我爷爷、我父亲,都是雕刻好手。小时候的玩具,小狗小马小鸟,都是前辈雕刻的工艺品,让我爱不释手。”刘毅恒说,“祖辈父辈留给我的不仅是一份家业,更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辈子,一件事,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刘毅恒的父亲刘大忠是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木雕”传承人。刘毅恒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8岁就能刻童子、财神、关公等人物和小动物,1994年毕业于芦山县职业高级中学美术班。刘大忠回忆说,刘毅恒从小对雕刻很痴迷,常常一件作品不完成就不吃饭、不睡觉。雕刻考脑力,又考手力。有时一不留神,手指就被划破,鲜血直流。小时候起,刘毅恒的手上就遍布伤疤和老茧,但他毫不在意:“为学技艺,吃点苦头算不得什么,前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在刘毅恒工作室,一排排雕刻工具摆放有序。有各种形态的刀、锯、凿、剪、锤等,还有不少自制工具。他和这些工具打交道多年,它们见证着他的匠心与汗水。

  “根雕是一门‘奇’与‘巧’结合的造型艺术,要寻奇觅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讲究构图。”刘毅恒认为,根雕艺术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要合理把握原材料的特点,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达到“自然美”与“雕琢美”和谐统一。

  凭借一手好技艺,刘毅恒于1998年创办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产品销路从芦山、雅安逐渐拓展到成都、北京、福建、广东、上海等地,有的还热销国外。

  2005年,刘毅恒被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9年,他的作品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金奖。2021年,刘毅恒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反映时代主题

  在刘毅恒创办的芦山县大自然金丝楠展览馆,展出了他带领团队创作的上千件雕刻作品,小的几十厘米高,大的高达几米,尤以表现时代重大主题的作品最为吸引人。

  “传统根雕多是表现花草、动物、神话故事等,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活力,展现时代风采。”刘毅恒说。

  眼前这件作品名为《饮水思源》,是芦山地震三周年之际创作的。原材料是上万年的金丝楠木树根,如岩石般坚硬,浑身闪着青铜般的光。作品中部有一圆孔,露出一只镂空雕刻的木桶,可以旋转和上提下降,充分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作品上部由轱辘、摇柄、麻绳等构成。

  “2016年是芦山地震三周年,我们芦山在灾后重建起美好家园,要感恩党,感恩全国人民对芦山的援建和支持。”刘毅恒说,强烈的情感激发了创作动力,他决心用根雕艺术表现芦山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感人故事。

  他带领团队参观芦山“4·20”地震纪念馆,走访农户,广泛收集素材,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完成了《饮水思源》《感恩的心》《奋进》《牛气冲天》等一批体现芦山人民感恩之心和抗震救灾精神的作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根雕艺术家不能缺席。”刘毅恒说,“红军曾在芦山屯驻了100余天,1300余名芦山人参加了红军。我们参观红军纪念馆、探访红军遗址,希望通过根雕艺术传承红色记忆,彰显信仰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刘毅恒带领团队创作出30多件红色文化根雕作品:以红五星、红军司号员、马灯巧妙组合而成的《向着光明冲锋》;以树根原型为军旗,展现猎猎大旗下携手奔向前方的军民群像《万众一心》;大型根雕《星火相传》,描绘两名受伤的红军女战士在狂风中点亮马灯,表达了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要把红色星火传承下去的坚韧精神……

  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发展让刘毅恒备感振奋。他带领团队花了10个月的时间,创作出3米多高的大型根雕《丝路》,将“反弹琵琶”的传统艺术形象呈现得十分精彩。在2019年由中国轻纺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丝路》荣获“百鹤奖”。“希望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刘毅恒说。

  刘毅恒还创作了《民族伟大复兴》《水稻之父》《彝乡鼓韵》《茶马古道》《归雁》等“中国梦”系列作品,题材涉及现代生活、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英模人物等,生动展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图景。

  引领产业发展

  刘毅恒深知,根雕产业要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办根雕作坊起,他就一直致力于带徒授艺、培养人才。

  杨鹏出身于农村,16岁拜刘毅恒为师,出师后留在刘毅恒的根雕厂工作。10多年过去了,杨鹏已升为车间主任,既做管理,又做雕刻,被评为芦山县“姜城根艺大师”,多件作品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大凉山小伙何明杰,谈起刘毅恒,打心眼里感激。何明杰从小跟父亲学习藏式雕刻,2013年慕名来到芦山,师从刘毅恒学习根雕技艺。两年后,何明杰回到家乡,办起根雕厂,开起店铺。2019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罗春福是残疾人,家庭贫困,是根雕技艺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走上了富裕之路。2009年他经当地人社局推荐,到刘毅恒的工厂学习,出师后回乡创业,在刘毅恒的资金、技术扶持下办厂开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刘毅恒直接带徒已有372人。此外,他还通过开办学校和培训班的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2008年,刘毅恒创办了四川省第一所以培养雕刻人才为主的民办学校——芦山县大自然职业学校。他还开办培训班,免费给农民工传授雕刻技艺,并为芦山县农民星火学校免费培训雕刻工。

  刘毅恒以自己的根雕品牌带动芦山县上百家小微木雕企业发展,通过兜底回购的方式扶持小微企业。同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推动芦山根雕与雨城竹编、宝兴汉白玉、荥经黑砂陶艺联合成立雅安特色文创产业联盟,并与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建设校企研学基地,打造特色大师展馆、电商平台、游客体验中心、特色根雕民宿等,增强根雕产业造血能力。

  2013年,芦山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2018年,芦山县根雕文化产业园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是雅安市首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根雕已成为芦山独具特色的重要产业,年产值达4亿元以上。以刘毅恒为代表的根雕艺术家们,用一双双巧手雕刻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