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南水北调创造“中国式奇迹”(望海楼)

■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02日   第 01 版)

  “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调水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一直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被外媒称为“中国式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决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2014年底,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截至今年7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黄河一年的水量。截至今年6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50亿立方米。

  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工程筑牢“四条生命线”,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自古以来,中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上的一渠清水,极大缓解了受水区供水用水矛盾,改变了当地的用水格局。“南水”已由原规划的补充水源,转变为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为“南水”,天津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东、中线一期工程有效确保了受水区供水安全,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是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自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超过1.4亿人喝上了“南水”。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东线各受水城市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受水区饮水质量显著改善,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T”字形大动脉,不仅为沿线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水,也成为应对旱灾的“救命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近90亿立方米。生态补水串联起沿线的山水林田湖草,受水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效果明显。东线工程补充沿线各湖泊的蒸发渗漏水量,确保湖泊蓄水稳定,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目前,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等河流多年断流后实现全线通水,北京密云水库蓄水水位创历史新高。今年4月,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此外,数据显示,受水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水位总体止跌回升。

  南水北调工程是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通过发挥水资源战略配置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实现南北之间各类资源优势互补、畅通流动,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支撑。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率提高约0.12个百分点。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黄淮海平原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作物生产效益大大提高。京杭大运河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新增运力相当于一条京沪铁路。

  如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已拉开序幕。7月7日,备受瞩目的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将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新通道,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据测算,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不断续写传奇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持续造福中国、造福人民。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