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津市优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方式——

政策有温度 救助有速度(走特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龚相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8日   第 10 版)

  “先走访低保户,上午刚好有慈善组织要入户做帮扶评估,我们跟着一起过去,省得打扰两次。”周佳新扛起救助物资,边走边说,干练中不乏细致。退伍转业后,这是他在天津市津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的第三年。

  增加救助渠道

  上午9点,周佳新到达津南区咸水沽镇新业里社区曹女士家。曹女士孩子4岁了,耳道内长了恶性肿瘤,化疗两年多,目前稳定。曹女士父亲,去年也查出患癌。一家两个重病,让曹女士焦心。

  “最担心的是遇到疫情,没法出门买药。”曹女士说,今年1月初,津南区突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快递没法送货。曹女士突然想起,之前留过网格员李志环的微信。李志环了解情况后,立刻联系其他区的朋友帮忙买药并开车送到附近,在马路边交接后再接力送到曹女士家里。

  “以后遇到这种紧急事情,除了找网格员,也可以在津南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上发信息,工作人员看到后会联系志愿者帮您。”周佳新拿出手机,一步一步向曹女士讲解,“救助申请”栏中,分为“申请疫情救助”和“申请社会保障”。疫情救助中就包括药品急需、食品需求、特病医疗和生活物资等类目。

  津南区2021年底推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让遇困人员随时随地有渠道可以求助,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效率。

  减免就医费用

  了解几家低保户情况后,下午两点,周佳新赶赴医院探望正在体检就诊的老人。

  在这之前,津南区民政局联合区内的大德中医医院,走访了8个镇45户,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送生活物资,开展义诊筛查,对发现的患病人员及时治疗。

  “初步筛查以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为主,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大德中医医院副院长孔珉德介绍,如果特困老人在医院治疗,医院负责老人出行接送,对于医保报销、民政救助范围以外的自费部分,医院再给予减免,让困难老人不用为看病担忧。

  老人的健康状况是开展救助帮扶的重要参考信息。周佳新说,津南区民政局已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统一存于大数据平台,为日常差异化、智慧化救助提供信息依据,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了解老人情况。

  突发疾病就医,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医疗费怎么支付?

  《津南区特困供养人员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门诊、住院个人负担部分医药费一般按80%比例予以救助,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个人负担部分医药费予以全额救助。

  对于急难型临时救助,津南区民政局与津南医院、120急救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和急救通道。街、镇协调的特殊困难群众可以先救治后结算,目前绿色通道已为30余名困难群众解决了急难临时就医问题。

  帮扶滞留人员

  今年1月8日,津南区发生疫情后,区民政局办公室求助电话不断,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守在电话旁边。“有一些不是民政部门的事情,但我们也没有拒绝,接到电话后把问题转介其他部门。”周佳新说,临时滞留遇困的外来务工人员、货车司机最需要帮助解决的是就餐和住宿难题。

  接到电话以后怎么帮忙呢?周佳新介绍,工作人员会根据滞留人员实际需求,安排志愿者送热水、方便食物、协调安排住宿。疫情期间,救助管理站为滞留人员解决了住所难题。

  功夫在背后。社会救助工作既要用心用情,也靠机制保障。

  2020年疫情突发,天津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发布通告,公布各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联系人姓名、电话号码、救助标准。对于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无需提供居住证,由急难发生地街道(乡镇)或区民政部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临时救助。

  近几年,天津探索社会救助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改革,全市有13个区实现街道(乡镇)全部下放,去年全市新审批社会救助对象1.6万人,临时救助6.76万人。

  民之所忧,政之所在。“政策有温度,我们要进一步把救助速度跟上,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困难群众。”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刘丽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