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国国际合唱节走过30年——

踏歌而行 友遍天下(深观察)

郑 娜 王思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7日   第 07 版)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参与第16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加拿大汉密尔顿童声合唱团、荷兰德库尔和谐之声合唱团、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
  主办方供图

  让世界为之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曲《雪花》、在传统傣族音乐中植入世界音乐元素的《崴萨啰》、改编自美国经典二重唱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忧愁河上的金桥》)、描绘神秘非洲大地风情的祖鲁族婚礼歌曲《Sizongena回家》……7月19日,一场以致敬中国国际合唱节30周年为名的庆典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空回响激荡。一首首空灵而美妙的天籁之音,一部部兼具民族性与国际化的经典佳作,通过线上向全球直播,带领人们穿越30年时光,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及其谱写的文化交流乐章。

  应时代需求而生

  1992年是个充满生机的年份。

  这一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之行奏响了“春的序曲”,中国大地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与合唱艺术领域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一方面,合唱艺术的普及与群众性合唱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合唱艺术爱好者对与国际一流合唱团队交流的愿望日益强烈。另一方面,随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来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我们一次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音乐尤其合唱艺术的‘桥梁’作用。”中国国际合唱节创始人之一、音乐教育家、指挥家杨鸿年在提及创办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初衷时曾如是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鸿年多次带领合唱团走出国门,在海外受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人们的喜爱。秉持进一步通过歌唱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宗旨,他与严良堃、马革顺、秋里等老一辈音乐家、指挥家,共同倡议创办中国国际合唱节。

  “睁开你的眼睛,享有同样的天空……伸出你的双手,紧握同样的热诚,哪怕语言不通习惯不同……”1992年7月16日晚,在《为了明天的友谊和平》的歌声中,包括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新加坡南洋小学合唱团等在内的17支中外合唱团,共同拉开了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帷幕。

  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创办是继1986年中国合唱协会成立之后,中国合唱界最重大的事件,引领中国合唱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数字显示,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率还较低,参节的合唱团主要是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国歌剧院合唱团等专业院团,但今年参节的530支中外合唱团,很少有专业院团。这表明,群众合唱艺术在中国已经迅速普及。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常年活跃的合唱团都在3000支以上,在很多大中小学校园里,可以说是班班有合唱。

  另外,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参加的中外合唱团从17支发展到如今的530支,参与的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如今的52个。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支合唱团队、12万余人参与了合唱节活动,线上覆盖人群过亿,有力改写了中国的合唱历史。

  “30年前,中国整体的合唱水平,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包括规模、参与的人数,以及艺术质量都是和今天没办法相比的。但是没有父辈们走出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就不可能有今天。这30年是中国合唱发展打开眼界,‘走出去’‘请进来’,蓬勃发展的阶段。”杨鸿年之子杨力表示。此次,杨力率领北京爱乐合唱团再次站上30年前父亲登过的舞台,深有感触。

  谱写中外交流乐章

  文艺是人与人心灵交流最好的方式。中国国际合唱节的举办,搭起了一座中外合唱艺术交流与人民友谊的桥梁。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故事让人难忘。

  上世纪40年代,为了躲避战火,中国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目无亲、贫困交加的他,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街头偶遇。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对音乐赤诚的追求让他们惺惺相惜。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出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80多年过去了,老一辈的友谊在后辈中得到延续。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与冼星海外孙女郭敏虽相隔千里,但书信不断,共同致力于促进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音乐交流。在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幕式上,亲如姐妹的两人在哈萨克斯坦民歌《燕子》及中国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动人旋律中携手上台,演绎了一场丝绸之路上,音乐成就跨国友谊的感人篇章。

  在美国,有一支马斯卡廷青年合唱团,由美国对华友好人士萨拉·兰蒂夫人倡议,在马斯卡廷市政府及中美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组建。该合唱团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加深与中国友城及青年人的感情为己任,排演了《情缘留住永恒的记忆》等歌颂中美友谊的歌曲。

  在各方面努力下,2016年,马斯卡廷青年合唱团来到中国,参加第13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来华参节期间,合唱团成员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还在北京、正定两地游览风景名胜,并与当地中学生一同体验传统文化课程,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留下了中美友谊的佳话。

  在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很多外国合唱团通过合唱熟悉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他们演唱中国歌曲的视频频频登上社交媒体,成为热搜话题。“中外人士以合唱为媒介,既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也让中外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成为民间外交的生动范例。”中国国际合唱节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生表示。

  用歌声讲述中国故事

  杨鸿年曾说:“合唱就是用纯美歌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30年来,一大批中国合唱作品通过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今年,在第16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期间,数十首融合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合唱佳作先后登场。合唱指挥家吴灵芬率领的北京Harmonia和谐之声合唱团,带来了两首令人印象深刻的《崴萨啰》《月色清明舞婆娑》。前者的创作灵感来自傣族民间音乐,并加入了世界音乐元素,展现了傣族美丽的风土人情;后者改编自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是中国传统戏曲改编为合唱作品的典范。爱乐男声合唱团带来的《莫尼山》《欢乐的那达慕》、金融爱乐合唱团带来的《敕勒歌》等作品,也都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韵味、中国气派。

  在用歌声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中国国际合唱节同时也在书写中国故事。自创办之初,中国国际合唱节就高度重视合唱艺术的普及教育,通过开展合唱指挥大师班、合唱培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合唱艺术培训普及。2012年,更是在社会各界的助力下,开始持续的合唱公益文化扶贫行动,10年累计对口援助和文化扶贫68支合唱团体、8000余名教师,覆盖58个贫困市县,辐射数百万学生。

  “中国国际合唱节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是新时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李金生说。

  正如本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主题曲《爱的光芒》所唱——“不必看清我的脸庞,不要寻找我的方向,空中传来我们的歌声,歌声闪耀着爱的光芒。因为热爱,走到一起,实现梦想。我们亲如一家,相互倾听,我们携手并肩,纵情歌唱。”三十而立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未来将在普及合唱艺术、强化美育工作、展现中国合唱艺术成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继续绽放其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