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东北平原,物华天宝,沃土万顷。在吉林省,由于松花江、嫩江的滋养浸润,这一片黑黝黝的土地上,熙熙的飞鸟,攘攘的鱼群,欣欣的草木,莽莽的远山,春华秋实,一望无际。这就是源远流长的吉林风情,这就是勤劳的人们开拓进取的沃土。近期在吉林、上海、陕西等地热播的广播剧《黑色沃土》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斑斓美景。
“黑土”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中国的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区域的核心地带,也是中国“黄金玉米带”分布区,承担着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吉林省一直致力于全方位开展黑土地保护和培育行动,成功打造了中国东北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广播剧《黑色沃土》由吉林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陕西新动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取材于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创新实践,在一个农耕周期的春种秋收之间,艺术地再现了吉林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大力开展黑土地保护的生动故事。
在细腻描摹新时代吉林大地火热发展实践的过程中,《黑色沃土》以父女两代人的土地观念冲突展现叙事张力,塑造了立体丰满的农民群像,勾勒出鲜活真实的乡土生活。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又与东北的地域风情、人文精神互为表里,从而彰显出性格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人物特征。合作社理事长、老一辈种粮能手梁满仓和他的女儿、保护耕地新技术的拥护者梁晓梅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两代人对于耕地保护的不同态度。梁满仓的发小、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王兴农站长等人物,与梁晓梅、梁满仓交相辉映,塑造了勤劳、朴实、善良、坚韧的新时代农民群像,生动表现了新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展现了东北人对自然的保护、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的追求,刻画了新时代东北农民的群体性格。
广播剧是单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产生想象、激发共情的戏剧艺术形式,其唯一物化形态是听觉,通过对声音的合理舒张,引发情感共鸣,实现美学诉求。单纯以声音作为媒介,没有视觉的冲击,听众较难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但也正因没有先入为主的画面限制,听众的想象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主创团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二度创作中,始终强调将东北农民的情感思维、行为方式与黑土地的浓郁地方特色紧密相连,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总体制作原则贯彻于演播、音乐制作以及动效后期的全过程。
从开头的“日落西来还转东,江流和尚叫唐僧,唐王驾前领圣旨……”到结尾的“正月里来是新年呀,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二人转唱段时时在场,贯穿全剧,这种来自东北民间曲艺形式的巨大魅力在《黑色沃土》中得以巧妙展现。既是气氛的烘托,又是人物的刻画,更是彰显该剧浓厚乡土气息和浓郁东北风情的重要依凭。而主题歌《黑油油的土地》,则是实现审美意蕴持续生发的点睛之笔。歌词用深情的笔触将黑土地的“母体”情结与自然生命的传承水乳交融,音乐设计采用深情诉说、轻盈舞动和激情赞扬三段式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听众得以在生生不息的广袤黑土、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体味农民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最赤诚的情感。
《黑色沃土》有趣味,有韵味,更有意味。对于东北人和东北特色的表达,既有典型形象的稳妥把握,又有个人性情的细致发掘,深植于地域文脉,着眼于深层次的东北人文精神的构建。
独特的地理位置,农业资源禀赋的天然优势,使得偏重表现农民、土地这样厚重主题的文艺作品,与吉林产生了自然的亲缘性,也由此形成了具有吉林地域天然性的文化景观,这从历年来吉林创作的文艺精品中可见一斑。例如去年同样是聚焦乡村振兴、根植吉林大地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亮相央视,东北秧歌《姥姥的田》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绽放了“吉牌”文艺精品的熠熠风姿。而对于此类题材文艺作品的持续关注、不懈思考、深度挖掘,也是吉林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广播剧《黑色沃土》历时两年,用脚步丈量着吉林这片黑色的沃土,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了这部人物丰满生动、叙事平实细腻、感情真诚质朴的优秀农村题材广播剧。其中所体现的社会变迁、时代进步,具有颇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梨树模式”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是数百个新时代吉林乡村新风貌的交相辉映。作品用文艺的方式探寻吉林这片广袤黑土地的身边之美、家园之美、历史之美、未来之美,通过深入挖掘具有吉林特色的乡土文化,谱写了黑土地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诗意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