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征程·新步伐)

刘发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8 版)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擦泽村的生态管护员正在黄河源头鄂陵湖畔巡护。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黄河自西向东,奔涌在中国大地上。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由此而形成的黄河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核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从青海发源,到东流入海,黄河流经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黄河沿线独具特色的环境,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合,饱经历史沧桑,凝聚成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为时代所铭记。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在李白的笔下,汹涌磅礴的黄河水,气势恢宏,铸就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雄伟气魄和海纳百川的气度。“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黄河大合唱》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临危不惧的意志与气概。

  流程长达数千公里的黄河,不仅将中国许多地区连通在一起,也见证着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足迹。

  长期以来,困扰黄河流域的最大问题是生态脆弱。黄河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而且流经含沙量大的黄土高原,水患曾让沿岸地区饱受困苦。因此,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开始探索治理黄河水患。一部治黄史,也是人与自然不断互动的历史。由堵到疏,到治理水土流失,如今更加注重人水和谐,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日渐深刻,遵循自然规律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沿岸人民深受其害,但从1949年起的70多年间,黄河没有发生一次决口,新中国实现了黄河长期安流。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是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应对黄河灾患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黄河沿岸地区既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又全流域一盘棋,实现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下游,两岸堤坝得到加固,湿地生态越来越好,成了飞鸟眷恋之地;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工程,大大锁住了黄沙;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卓有成效,自2005年至今,黄河源头姊妹湖的水位均有明显上涨,面积明显增大。

  今天的中国,黄河不仅是生态屏障,也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地区。沿黄河省区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发展新动能不足。以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抓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是黄河流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同时拥有黄河与长江两条大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禀赋。黄河和长江是地球上离得最近的两条大河,二者的流域在许多地段是相接的,自古以来开凿的运河和不断便捷的交通线路,更是将两条河流的流域紧密串联在一起。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两个流域内的文明相互呼应,互相借鉴,共同为中华文明增添色彩。

  大国泱泱,大河浩荡。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守护黄河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事关沿岸地区,更是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